38章 宣室问对(十四)(2 / 2)

加入书签

“臣仓等昧死言:长有大死罪,陛下不忍致法,幸赦,废勿王。臣请处蜀郡严道邛邮,遣其子母从居,县为筑盖家室,皆廪食给薪菜盐豉炊食器席蓐。臣等昧死请,请布告天下。”

刘长废为庶人,张苍还不肯罢休,一定要流放。

文帝同意了,刘长被流放蜀郡严道邛邮,一个偏僻穷苦地方......然后刘长性子刚烈,绝食而死。

张苍出卖前主,纳了投名状,终于让汉文帝放心,也让功臣集团放了心。从此就稳坐相位,足足十五年。

最初汉文帝与功臣集团肯定是想安排自己的人,汉文帝尽可能伸张皇权,功臣集团尽可能限制皇权伸张,以保证相权威势。

但最终双方发现都很难实现想法,文帝可能也醒悟了,彻底削弱功臣集团也许并不是好事,毕竟外面还有诸侯王虎视眈眈呢。

他这个帝位可谓是捡来的,别的诸侯王心里肯定不平衡。

所以,后来汉文帝就和功臣集团达成一个平衡,恰好张苍就是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折中点。

也是文帝能让张苍能任十五年丞相的主要原因。

杨玉侃侃而谈,围绕着一个相权,将其中奥妙抽丝剥茧,为刘启等人展现的淋漓尽致。实则是想告诉景帝,政治是平衡的艺术,为政者不能头铁莽着干,要学会妥协。

刘启听得入了神,不知不觉便迁移了身体,越来越贴近杨玉,为他深深所吸引。

杨玉却很清醒,当年秦孝公听商鞅说话时也是这般。

史载:“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跶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几乎都跟商鞅脸贴脸了。

商鞅受到了重用,可是下场不怎么好。

汉文帝在宣室问贾谊鬼神之事时,听得很入迷,也是向前移动身体。

贾谊未受到重用,下场还是不怎么好。

所以,放在自己身上,别看现在景帝表现的很感兴趣,很是激动,但结局如何,犹未可知。

不知过了多久,众人回过神来。

从一个张苍任相就能深刻全面的剖析出当时文帝与功臣集团的博弈,还原出汉文帝时的政治原貌。

刘启又是震惊又是佩服,晁错虽微低着头一言不发,但脸上已无愤懑之色,多了一丝释然。

他虽在朝,但败给这样的在野之人,不冤。

杨玉心知肚明,这固然有自己分析的精彩的缘故,但并不代表两人就一无所知。就算文帝未将这一切的背后讲给景帝这个继承人,身为景帝老师,又贯穿文帝整个时代的晁错也必不会不知道。

杨玉说这些当然有用意,就是故意展露给景帝看的,哪怕有卖弄之嫌。

经历了朝堂近乎停滞,勋贵集团不配合,诸侯国欲反叛这件事,想必在景帝心中,虽在野但对政事对朝堂了如指掌的自己,要比知晓一切,却丧失了对政局的敏感性,只时时刻刻撺掇着他削藩,从而引发眼下这一切祸端的晁错,要稳重的多。

经历了这一劫,想来景帝政治上会迅速成熟起来,今后肯定一切以稳妥为先。杨玉做的就是,在景帝心中盖过失分不少的晁错这位多年的老师。

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具有大局观,掌控一切的大局观,超然的眼界与视角。不然,自己一初来乍到之人凭什么跟晁错这个二十年的老师竞争?

朝堂或者说景帝,现在需要的就是对朝堂有清醒认知的人。

惊惶不定的景帝,此时需要能稳住局势,让他安心的人,而杨玉要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杨玉要获得景帝的完全信任,他要像晁错一样: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杨玉要做赵高......不是,他要做帝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