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章 吴王(1 / 2)

加入书签

“后中方先生被人假传梁王令骗出梁宫,遭遇刺杀,险些身死。”

“哼,多半是那公孙诡及羊胜所为。”吴王刘濞摇头道。

“大王慧眼如炬,明悉万里,虽未查出刺客背后主谋,但公孙诡羊胜两人确难逃嫌疑。”李彻恭维道。

“后梁王似有意挽回,然中方先生已心灰意冷,生了去意,梁王宠幸奸佞,非明主也。臣趁机加以进言,宣大王之贤明无双,礼贤下士,吴国之政通人和,四海升平。对其言先生如此大才,大王若闻中方先生愿入吴,必扫榻以迎,尊为座上之宾。”

吴王刘濞不禁手抚髭须,露出得意之色。

李彻偷偷看了一眼,再接再厉道:“中方先生果然心动,然仍有疑虑,臣遂大喝一声‘先生心怀天下苍生,此番出山为匡圣王,泯兵灾,平祸难,抚众生,育万民而来。’遍观当今天下,符合圣王之选者,舍吴王其谁?先生还不醒悟哉!”

“中方先生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轰然下拜。信誓旦旦曰:吾主必吴王也。”

李彻慷慨其辞,一番添油加醋,说的自己都差点信了,仿佛当日就是这般情形。更给自己加了一段中方先生下拜自己的戏。

吴王很是满意,不住点头,对李彻道:“你用心了,事成之日必记卿一功。”

“谢大王。”李彻大喜,大礼参拜。

李彻继续道:“然中方先生又说,观眼下局势,兵争已不可免,所谓战之一道,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知己方面,大王外连诸侯,内结民心,且兵多将广,得道多助,此一点其不担心。唯知彼方面,中方先生说大王还有所欠佳。这一点,他当为大王补上。遂决定亲赴长安,探一探虎穴,以助大王一臂之力。”

吴王听得感动不已,眼眶不禁湿了:“真忠臣也。”

李彻瞧得吴王反应,忙下拜愧疚道:“臣劝说不力,以致让中方先生身涉险地,请大王治罪。”

吴王擦去眼泪,安慰道:“此事不怪你,中方先生何等人也,其欲向寡人尽忠,又岂是你能拦得住的。”

“大王说的是,臣愚昧。”李彻惭愧道。

“兵法有曰:上兵伐谋,中方先生做的是对的。”吴王认可了杨玉的长安之行,随后问道:“中方先生可还有交代?”

“回大王,中方先生说快则七日,短则十日,其必探得长安虚实,归报大王。中方先生担忧自己年老,战事又一触即发,恐无法及时返回,为不误大王起事,届时他会派仆从先行将消息带回,其随后便至。”

后面的吴王已经知道了,他从怀中摸出一块玉珏,不停摩挲着。

“据你所说,此帛有上下两篇,然否?”吴王问道。

“回大王,确实如此,中方先生只交给了臣上篇,让臣呈于大王。中方先生说下篇事关重大,臣把握不住,他会亲自献于大王。”

吴王心痒难耐,上篇已然让他如获至宝,下篇又该如何惊人。

吴王忍不住浮想联翩:“莫非其中记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术?”

每次想起这几句话,都让吴王忍不住心潮澎湃,恨不能立刻拿到手,一睹为快。

大臣田禄伯忍不住劝谏道:“大王自胶西国返回,驻扎此地已五日之久,如今已是一月十五日,距大王与楚王胶西王等诸侯商定起事日期仅剩八日。大王当尽快返回国内,早做准备为上。”

吴王眼睛从帛书上离开,略微不快道:“国内有太子在,一切皆已准备妥当,何用寡人操心。再说今之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还有何担心?”

“大王可是在等那中方不败?”田禄伯皱眉,忍不住问道。

“不错,寡人正有此意,此等天下少有之大才,须优容之至,一举收其心,才有可能让其为我所用。寡人决定在此等待些时日,与中方先生一同返回吴国,以示寡人礼贤下士,拉拢人才之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