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草原建城(1 / 2)

加入书签

呼伦贝尔草原这个名字当前在官方还没有明确称呼,直到满清时期才正式确定。

名字来源于这片牧场的两个大湖,一座叫做呼伦湖,在这个时代的官方名称叫阔滦海子,另外一座叫做贝尔湖,这个时代的官方名称为捕鱼儿海,两个大湖都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腹地位置。

呼伦贝尔草原在明代没有太过正式的称呼,有明一朝也很少有官方来过这里。

倒是在这边打过几场仗,比如明朝初年打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的时候就发生在捕鱼儿海。

这里地处高纬度地区,一年之中也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是冰封状态,但丝毫不影响这片牧场的巨大价值。

以为呼伦贝尔草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高达一亿四千九百万亩的草场,成为无数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源地。

历史上大多数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是从这里起源的,比如说秦汉时期的东胡和匈奴,在汉朝年间崛起的鲜卑、柔然、室韦,隋唐两宋时期崛起的回纥、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整个就是个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

后世的时候,这片草原被称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纵观历史,这片草原养活了众多的民族,东依大兴安岭,西接蒙古高原,有三千多条河流穿过,五百多个湖泊如明珠一般点缀其中,华夏历史五千年,都少不了这片草原在其中的作用,揭开的也是每个王朝最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明末这个时期,这片草原也生活着大量的部族,大多数都是蒙古部落。

周正出兵直逼这里,就是为了打通与蒙古诸部的联系。

甚至为了未来能够收服蒙古诸部打下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上游有条河流,后世叫做额尔古纳河。

在明朝的官方称呼为阿鲁那么连,名字十分的难记。

这条河就是呼伦贝尔草原的母亲河,也是黑龙江的源流河之一。

深度为2米到6米之间,能够行驶小船过来,也是当前最方便与东北联系的运输方式。

周正如今已经带着大军到了库楞湖(呼伦湖)附近,郑毅没有打算那么着急去那边。

而是决定自北向南的将这里的防御线建立起来,彻底将呼伦贝尔大草原纳入到管理之中。

他先是到了额尔古纳河与额尔必齐河交汇处,这里就是黑龙江两大源头干流汇入黑龙江的地方。

从这里开始,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才会将向东流淌的这条大江称之为黑龙江。

同时后世的时候,这里也是华夏的界河,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不说也罢。

郑毅带着船队在这里停下,考察了一番之后,决定将建城的位置选在额尔古纳河的南侧。

也就是两河交汇处的南侧,展开了一座分基地,将这里将要兴起的城镇称之为威远城。

名字就是这么回事,这里和更北、更西部的地方都是郑毅势必要拿下来的。

威远是什么意思还用说吗?该威谁就威谁,就看谁能威住谁。

一个个的平民走出基地,然后进入营造坊学习。

然后就是一船船的物资,从伯力、雒阳、长安出发,经过黑龙江运输过来。

简易的码头很快就搭好了,无数的工具和材料卸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

然后就是无数的平民开始动手,挖掘地基,修建地暖,建设房屋。

无数的水泥按照规划好的位置,跟砂石按照比例搅拌均匀。

铺在地上很快成为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泥道路。

民居、工坊、行政、商业都在这些区域内兴建。

木屋、框架房,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郑毅就在这边呆了三天,三天之后,威远城已经有了雏形。

他也算是放心了,将这里交给凉州府的安排的人就继续出发。

几百艘不大的内河运输船,沿着额尔古纳河向南进发,不久之后郑毅就发现了这边的游牧部落。

游牧在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部落大概有五六支,靠东北的位置是被称为索伦的鄂温克部落。

他们不算是蒙古,一般都被称为林间人,生活在大兴安岭的西麓,同样也是游牧为生。

除了鄂温克之外,就是蒙古部族了,最大的一支叫做巴尔虎,与布里亚特蒙古同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