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建国准备(2 / 2)

加入书签

当初明朝定都应天,也就是后世的南/京城就是因为要居中管理。

只是后来朱棣不太待见南方,提出了个天子守国门的说法。

才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平,将其命名为顺天府。

也就是后世的北/京城,从此数百年未曾变过。

都城在何处,其实郑毅完全不是很在乎。

因为他的未来绝对不会止步于东北一隅。

登陆新大陆,舰队下南洋,最终他要的是参与到整个世界进程之中。

而在飞行工具没有成为主流之前,海洋自然就是最便利的交流渠道。

从这个方面来说,伯力、雒阳、长安这几座城都在黑龙江沿岸,但毕竟出海口的限制太大,作为都城的价值就有点小了,不太合适作为未来计划中的中心,而且气候酷寒,也不太适宜大规模的发展,毕竟人还是要考虑生存环境的。

复兴城他也比较中意,因为此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更能够辐射当前管理的大部分地区。

但长远来看,对于未来的发展制约性也是比较大的,因为太过靠内陆了。

长/春、吉/林两地和复兴城也差不多,除了偏南一些,没有特别大的差别。

辽/阳这边一直是辽东的中心,建设也算比较完善,距离大海也不远,勉强能说的过去。

还有一个就是沈/阳,这个地方郑毅也是蛮中意的,不过到底选哪个他也有点拿不准。

都城必定是不能建到新大陆或者海岛上的,是以魏州、东洲,甚至金州都不会考虑。

海参崴的地理环境不错,但是相比较来说后世的大/连岂不是更加优越吗?

终年不冻的深水良港,比起大多数的在北部的港湾来说更具有优势。

看到所有人都等他拍板,郑毅清了一下嗓子笑着说,“谁说只能有一个都城的?明廷有南北二景,再向前的蒙元有五京,宋朝有东西南北四京、同时代的辽金两朝同样有五京,只要将这些京都的分工和发展规划定位好,设立几个京城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我的想法是在沈阳为行政和文化国都,成为文教和政权的中心,命名为中京。”

“金州(大/连)地处沿海,可大力发展商贸,打通与整个世界的海上交通,成为商贸、金融中心,可为南/京。”

“复兴城(哈/尔滨)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资源丰富,加之交通完善,向西又可以照应广大内陆和草原地带,可为西京,以工业生产和机械制造为主要产业,作为我们的工业基地。”

“伯力城是当前关外最大的城市,辐射整个黑龙江流域和北山地区、连通东洲、东辽、魏州等府,兼之压制倭国,协调内外三江平原的农业生产,可为北/京,专司农牧渔业和民族共荣。”

“我们如今在大洋彼岸的新大陆,已经逐步站稳了脚跟,之后那片新大陆是我们开拓的重点,新大陆的西海岸有座金山城,位置优越、景色优美、物产丰饶,可为东/京,专司新大陆的开拓。”

“东南西北中五京,办事机构设在中京,统揽全局,大力兴办教育和技术研发机构,我认为总得发展潜力要大于咱们如今在的辽/阳,你们怎么看?”

“首领英明!”

大家全都点头同意了。

沈/阳城如今虽然破旧,但也难不住建设部那些人。

一出一年就能建设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只是那金州......小县城都算不上,能作为商贸中心吗?

不过既然首领已经有决定,他们也不至于为了这事而争执。

大不了还是将北部的金州湾(海参崴)和图们城作为主要港口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