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南北大战启(1 / 2)

加入书签

朱由校倒下了,在天启八年的初夏倒在了金陵皇宫之中。

按照历史的走向,他已经多活了一年,但却始终敌不过历史的走向。

经过御医的诊治,朱由校终于是醒了过来,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召信王朱由检入宫。

内阁重臣、六部尚书,包括魏忠贤等一干内侍的见证下,朱由校留下遗诏传位于信王。

之后又坚持了两天,溘然长逝,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要朱由检保住祖宗的江山。

孙承宗为首辅,开始重新安排内阁,调集袁可立、卢象升、熊廷弼等入阁。

同时将滇南和洞乌等地的大明军队调回来,这是如今大明唯一的可战之兵。

大明朝堂震荡,朱由检连续三天发下罢黜的旨意,六部尚书换了一圈。

另外下旨让全国士绅筹集钱粮,供应大明收服北方。

可是这道旨意下去,就完全的石沉大海了。

别说没人响应,就连一点水花都没飘起来。

朱由检气愤难当,下旨将金陵富户的名单呈送御前。

魏忠贤连忙阻止,就连他最得意的时候,也不敢这样去对付那些豪商士绅。

没想到他本来是好意的规劝,却彻底的惹怒了朱由检,将魏忠贤直接打入天牢。

并且将其定位阉党,凡属于阉党一系的官员,全部抄家,家财补充到国库使用。

金陵城风声鹤唳,几百名在京的官员被抄家,哭喊之声就连皇宫都能听得到。

抄家的成果很丰硕,无论是顾秉谦,还是黄立极,亦或者是崔成秀、田尔耕、许显纯等人,全都家财不菲,抄没的银两数以百万计,大大缓解了大明的户部亏空,让朱由检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

随后一个月内,阉党的牵连越来越大,从朝臣到士绅,从士绅到商户。

几乎每天都有几十上百户的人家被抄家,国库渐渐的银两都快堆不下了。

上千万两的家资,还有大量的财货、粮食,让崇祯皇帝终于可以放开手脚。

三十万大军,从滇黔和洞乌返回,以袁崇焕为总督北方军事指挥官。

满桂、曹文诏等为军事将领,浩浩荡荡的渡过长江进入河南等地。

大军所到之处,乱民纷纷被镇压,整个河南布政使司辖地血流漂橹。

袁崇焕带着大军一路北上,终于在黄河沿岸被大华的军队挡了下来。

大华自从五月入关平叛,到现在已经用了半年多的时间。

那些各路造反的大小头领,部分投向了大华,卸甲归田做起了平民。

这里面就包括了最先起兵的王越,将北平完整的交给了大华的军队。

然后还有清苑、固安、河间等地的义军,经过商议后也全部解散。

他们都与大华的接触比较多,对于大明的不满,更多也是参照大华的待遇。

如今既然大华来了,他们也就没有必要再去争执了,好好的过舒坦日子就行了。

但是有些却不这么想,尤其是尝到权力甜头的那些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在阻止大华的插手。

大华也不会容忍这种行为,入关的军队加上驻守在山东境内的运河的军队纷纷出手。

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东北西三路几乎同时对北直隶的各股造反势力进行清扫。

将这些人一路赶到河南布政使司,然后看着他们渡过黄河才算是结束。

大华将北直隶和山西布政使司完全平定之后,就开始大量的运输粮食和物资进来。

源源不断的物资,让这两处所在也逐渐的稳定下来,许多的百姓也从关外开始内迁。

郑毅这边以黄河和黄河故道、淮河为界,开始布置防御线,等待大明那边做出抉择。

在之前,他已经让人将国书送到了金陵,大华代管北直隶、山西及河南一部。

起义打了一年,弄得整个北方遭受巨大的损失,大华是善意的帮助大明管理。

当然这个管理的期限就不说了,反正大华也没打算将这些地方还给大明。

不过大华上下,显然将大明的新皇帝朱由检给估计失误了。

这家伙就是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子,同时也是个愣头青。

根本就不在意大华的威胁,只是给出一句话,把疆域叫出来滚蛋。

而且还不止是北直隶和陕西布政使司的辖地,同时还要将山东、陕西、淮北都交出来。

郑毅看到这封措辞强硬的国书都愣了,想到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也是不禁摇了摇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