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实行行省制(1 / 2)

加入书签

协议终究还是签订了,大明江北的疆域全部交给大华管理。

大华在签订协议之后,已经撤出的华夏商号和关外商号也陆续进入江南各地。

关闭的商铺重新开业,老百姓手中的华夏币也能够重新使用,甚至可以足额的兑换现银。

兑换一波接着一波,但无论多少,大华都是照额支付,绝对不会拖欠任何人的兑换。

不出五天,兑换的风波就停了下来,老百姓再次对华夏银行的恢复了信心。

巨量的商品涌入大明所在的江南等地,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将物价打回到开战前的价位上。

老百姓得到实惠,自然是弹冠相庆,不过也因为大华的物资涌入,让很多别有用心的大明商人破产。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高价收购的物资,到最后只能积压在仓库里发霉,却对于大华的进入毫无办法。

不仅如此,这些协议中还明确了大华在明王朝境内开设工厂的一系列事宜。

商品进入的同时,许多的工厂也开始进入,这些工厂的集中区还有大华的军队保护。

明王朝彻底丧失了在自家地盘对大华进行限制的权力。

甚至一些想要动用黑暗手段的地方士绅和大户。

也不敢随便的动弹了,生怕大华的枪子不长眼。

北方几个地方,大华进行了重新划分和规划。

甚至借助这次的事情,将整个大华疆域进行了重新划分。

布政使司不是特别合适,但可以效仿蒙元划分行省来治理。

全国划分为72个行省,包含当前所有的疆域。

唯一特殊的是,新大陆的二十四个行省,上面又设置了个临时机构新大陆总管府。

这个总管府的领头人还是李然,李然在那边的各项作为,能够保证新大陆的稳定。

当然这个任期也是受到了限制,李然最多还能在新大陆再呆五年。

五年之后,要么轮换到其他地方,要么就要回归中枢做总理大臣。

除了他之外,奥州五个行省,也是全部交给刘默来管理。

刘默的以夷制夷政策,在奥州大陆推行的很开。

那些所谓的西洋人和南洋、大华,甚至明王朝的人。

自己组织和雇佣军事力量,对奥州进行全面的恳拓。

将奥州野人打的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每天都有新的疆域被征服和安置。

这些彻底占领的土地将会由大华设置州府管理,土地和矿产则承包给这些开拓团体。

开拓团体的承包也是有期限的,最短是三十年,长的话不超过五十年。

一般都能够大赚一笔,甚至会出现开矿人口不足的情况发生。

出现这种情况,西洋人的开拓团倒是给他们带了个好头儿。

从非洲大陆购买了大量的昆仑奴过来。

其他的开拓团纷纷效仿,不到两年时间,奥州的昆仑奴人口将近七十万。

虽然比不上汉人为主体的人口结构,但放任的话总归是个比较大的隐患。

大华只能出具新政策,对于这些贩卖过来的昆仑奴,全部要采用雇佣的形式。

也就是解除掉他们的奴隶身份,让这些人成为大华管理下的雇佣工。

生命和生存权益得到保障,开拓团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只能乖乖按照大华的规定,为这些昆仑奴登记上户籍。

每月发放一定比例的薪水,但总比没人可用的好。

南洋等地,除了南掌和暹罗之外,几乎全部被大华纳入直接管理。

南掌地区没有统一的体制,大华就扶持了个代理人成为南掌实际管理者。

真正权力实际上还是掌握在大华手中,有大华派出的南掌安抚经略使驻扎。

暹罗相对来说比较麻烦一些,阿瑜陀耶王朝,也就是常说的大城王朝,对于局势认识的很清楚。

对于大华那是毕恭毕敬,大华想要做什么,人家都是无条件的配合,让打谁打谁,让干啥干啥。

这大华连将他们并入的名义都没有,闹得政务院和军部两方都是挠掉了不少的头发。

大华要驻军,人家提供地方,而且生命这块地盘永久赠送给大华驻扎军队。

大华要向内陆通商,暹罗国王亲自带着队伍修筑公路。

让大华的商号能够进入任何想要到达的地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