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白蛇七五宝莲灯一锅烩(9)(1 / 2)

加入书签

第九十四章白蛇七五宝莲灯一锅烩9

城西某官宅邸,园中正在举办诗会,参加的都是朝堂官员,有六七品的官场新秀,也有一二品的大佬。

教坊司的舞姬正在水亭中起舞,丝竹之音伴随栀子花香隔水飘来,本该是赏花做诗的好时候,但在场官员一个个聚集在阁楼之上,眺望远处的皇城。

金碧辉煌的宫城,云缠雾绕的高大水晶塔,不管看多少次,都觉得壮观且梦幻。

在那样的天宫里上朝办公是种享受,可惜天宫的主人不够聪明。

他们一边赞叹,一边摇头可惜。

“祖宗规矩,三年不改父道。先皇尸骨未寒,官家就拿王相他们开刀。先设局,再降罪抄家。这种手段,实在是”

“长此以往,官家瞧谁不顺眼,就以身做局污谁的名声,那还得了。”

“先皇若是知道,我大宋朝堂将变成幼儿的玩具,定会死不瞑目,呜呼哀哉。”

“那杨文广,不过小小侍卫,寸功未力,只是拦了一次王相,就一步登天成了四品卫将军。官家如此优待武将,视我等文臣于何地”

“也许官家认为那些大字不识的莽夫能处理政务,哈哈”

“本官已经命人递了条子,让那些赈灾补额的人今日去户部支领钱银。国库空虚,但官家是紫薇帝君降世,也许能跟财神爷借银子。”

“本官也命人给各地武将传信,让他们今日去工部支领刀兵衣甲。工部库存不够,官家可以跟天兵天将借嘛。”

“希望官家明白,朝政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那么简单。”

群臣正为自己的妙计洋洋自得,认为小皇帝很快就会知道朝堂缺了他们不能运转。

有仆人匆匆进了院子,蹬蹬爬上阁楼,凑到工部侍郎耳边小声汇报。

工部侍郎面色一变,拱手跟朋友道别“内子突然晕厥,大夫称是有了身子,胎像不稳,我得回去看看。”

众人忙道喜,还有人笑道“张公跟他夫人鹣鲽情深,已经有三儿两女,还担忧得走路都不稳。”

“是欢喜吧,张公年近六十,老当益壮”

众人打趣同僚,有心思灵活之辈,瞧着工部侍郎步伐匆匆离开的

背影,心生不宁,命人去宫里打听情况。

工部侍郎没有回家,坐上轿子,吩咐轿夫“去工部,快。”

宫中,陈曦溜达一圈,见六部少了大半官员,只有一个兵部尚书坐镇。工部和户部门口排着长队,众官拿着批文等盖章,但公房紧闭,当值的官员也没办法。

“刘尚书摔了腿,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是得好好养养。”陈曦抬脚踹开户部尚书办公房,拿出官印,呵呵笑道“户部干系甚大,总不能因为刘尚书停摆百日这样吧,晏卿暂代一下尚书之职。”

众人一惊,连晏殊也吓一跳。

尚书令可是一品,宰相之一。

陈曦现场起草诏书,拿出太后放在他那的御印一盖,再盖上御玺,虽然前面有个代字,但进了内阁,就是相爷。

晏殊拿着被塞到手里的圣旨,第一感觉就是皇帝的字没进步。当年他给太子开蒙,见四五岁孩童能写出这样的字简直惊为天人。几年过去,人长大了,字还是那字。

谢恩之后,火热出炉的晏相爷问“陛下最近忘了练字”

陈曦转移话题“老师慢慢忙,看哪个职位空缺,递个名单给朕。众卿也别急,杨将军和包翰林正在加快速度抄家,国库很快就能宽裕起来。”

晏殊正色道“修撰,包希文是右文阁修撰,为从六品,不是三品翰林学士。”

“回头朕就封他翰林学士。”陈曦状似孩子气的甩袖离开。

晏殊摇了摇头。

有官员小声劝晏殊“晏相公为长久计,还是勿要将官家当成孩童。官家主意大,太后也纵着,并非寻常小儿”

抄了户部尚书的官房,陈曦又踹开吏部尚书的门。

“丁谓昨夜在狱中畏罪自杀,吏部尚书之职空缺,王卿暂且劳累一二。”

王曾是三元及第出身,本就是吏部侍郎,又是新皇的老师,他升任吏部尚书,比晏殊空降户部要好办得多。

不过吏部是丁谓一党的重灾区,人手也最缺。

“王卿若是觉得谁能胜任侍郎寺卿,给朕递名单,实在缺人手,朕再想办法。”

“天底下什么都缺,但当官的人肯定不缺。”王曾指了指外面探头探脑的人道“如今正是外官回京述

职之时,候缺者众多,可以选考评上上等地留下。”

陈曦笑着点头。

王曾又小声道“但选上来的人,必定也是士族居多,陛下若想打压士族,还需广开义学给寒门学子进学机会。”

陈曦深深的看了眼王曾,认真道“在朕眼里,没有寒门、士族之分,只分能臣和庸官。哪怕是出身宗室,只要愿意做事,能做好事,朕都可以用。”

“陛下圣明。”王曾拱手,心中落下一块大石。

不管皇帝这话是自己意思,还是太后或寇相的想法,不准备挑起寒门士族对立,这次乱局就容易摆平多了。

陈曦声势浩大的溜达踹门,惊呆了不少人。

别说为官几十载,就算野史之中,也没出现过行为这么荒唐的皇帝,偏偏还有人瞅见好处就跟着皇帝胡闹。

有留守的人想出去报信,但皇帝进来后大门被禁军守着,许进不许出。

聪明的人往墙外抛荷包报信,然后众人有样学样,动静太大,丢出去的荷包和裹纸的石子都被扫走,一一登记在册。

张侍郎抹了把头上的汗,怀中抱着儿子送来的一摞册子,朝守在门口登记的禁军微笑。

“张侍郎可要销假。”

“对对对,销假销假,不过是点小毛病,想想还是公务重要。”

张侍郎这辈子头一回对军汉笑得如此热情,说话如此和善,低头缩脑匆匆回了工部院子,恰好看到皇帝踹开工部尚书的公房大门,顿时脑袋发懵,忍不住喃喃“官家可真像霸王再世,力大如龙。”

陈曦托着装印鉴的匣子出门,正听见此话,环视一圈,对上一堆期待雀跃的眼神,目光落在院门口。

张侍郎打了个激灵,双膝发软,噗通一跪,举起手上捧着的册子“微臣张知白,此是工部库房兵械簿册,请陛下过目。”

陈曦看了看张知白头顶,再翻看几页兵械账簿,将装印鉴的匣子放张知白手上,转头吩咐借调中书省,负责起草圣旨的范仲淹。

“工部尚书就他了。”

再加上刑部尚书吕夷简,礼部尚书陈尧佐,户部尚书晏殊,吏部尚书王曾,兼任兵部尚书的寇准,历史上仁宗朝的宰相让陈曦集齐了六个。

当然,最出名的韩琦、

富弼如今还在读书,等他们出仕,少说也要十年之后。

陈曦批发圣旨,又到中书殿,各地送来的折子都堆在这里,陈曦习惯叫这里内阁。

融合了水晶宫的中书殿隔音好,外面吵得很,里面也静悄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