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别开生面的实验发布会(1 / 1)
“对啊,可以让我们看看吗?”女记者也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新闻价值的话题。
“那当然可以,这个计划也是要公开的,正好,我们就在这里进行一场小小的发布会吧。”金曙光笑着说着。“也顺便给周大爷和鹃子解释一下,这个是一个什么实验”
助手从车子的后备箱拿出了一台投影仪,可在哪放呢?这大白天的,太亮了。
“哦,需要不亮的地方是吧,周二爸,去,把房门打开,你那里平时都舍不得开灯的。”村长倒想到了办法,他称呼周老汉为二爸,看来带点亲戚关系。
大家走进了黑暗而且潮湿的房间,漂浮着发霉和老鼠的味道,并且里面杂乱成一团。看来是周老汉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打理这一切,也是苦了他,又要种地,又要带着鹃子。
村长倒是没把自己当外人,一边收拾,一边嘴里念着:“让客人们见笑了,这家乱得不成样子了。上周我还喊老婆子带着几个妇女来收拾了一下,这才几天又乱成这样。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看热闹的村民们也一拥而进,帮忙收拾,很快,房间被腾出了一个不大的空间,一堵墙也拿了大扫把扫去了尘土。一时之间,尘土飞扬,里面的人都咳起嗽来。
很快,一个简陋的放映室布置好了,隔壁邻居还拿来了插线板。省电视台的摄影师,也架好了机器。
“可以直播吗?”女记者很礼貌的问着金曙光。
“实验的内容可以对外,也让更多人了解视界重建计划。”金曙光正和助手调试着投影仪的焦距。
2分钟后,一个具备很高学术水平的实验发布会,却在一个偏僻的山野小村中开始了。而且到场的来宾们大多都是文化不高的村民,老人、妇女和小孩,权且看了一场坝坝电影。王总和阿毛倒也随和,和大家坐在长条凳上。
(本章未完,请翻页)
画面开始播放了,由金曙光的助手给大家讲解,他首先给大家科普了人类为什么能看到东西。
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就是说要有光,才能看到东西吧。”“你晚上还想看到啥,就你那老花眼,大白天都费劲儿。”村民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村长站起来,呵斥着大家伙儿:“都瞎吵啥,还让不让人家老师说?”随后他咧嘴笑着,算是给了助手一个歉意。
助手继续播放下一个画面,很简单,如果眼球收到伤害,导致缺损或者功能受限,那么光线就无法进入,细胞也就无法将信息传输到大脑之中,所以人就看不见了。
这次村民们没有说话,就连小孩子也被大人们抱着,金曙光和女记者陪着周老汉祖孙俩站在最后,当然,鹃子是用听的。女记者蹲下来俯在她的耳边,轻声讲解着画面。
第三个画面,出现了一个立体的大盒子,中间是用玻璃隔开。在这玻璃的中间,有一个小小的洞口,这是链接盒子两边空间的唯一通道。
实验动物出现了。“咦,小花狗!”一个小孩忍不住叫了出来。大人连忙捂住了他的嘴。
画面中实验员将一只健康的小花狗,放入了左边区域,它滴溜溜的乱转,探索着这个陌生的环境。实验员又拿出了一点食物,放在了右边区域。很快,小花狗闻到了香味,也看到了食物,它摇着尾巴,趴在玻璃上,很快就找到了洞口,钻了过去,吃到了食物。
然后画面一转,还是这个大盒子,实验员又放入一只小黄狗,不过画面让人有点毛骨悚然,因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为小狗的眼球是没有的。“这是一只我们在流浪动物之家找到的一只小狗,它被救助的时候,眼球就是缺失的。”助手连忙给大家解释。
小黄狗蹲在左边的空间里,新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让它有点惶恐,它的尾巴紧紧的夹在屁股之下。
实验员也在另一边放好了食物,并轻轻呼唤着它。小黄狗的嗅觉闻到了食物的香味,也听到了人类的呼唤,它站了起来,向着食物和声音的方向走了过去。
可惜,它看不见,一次次撞在玻璃上,鼻子不停的嗅着,爪子不停的刨着,实验员越呼唤它,它就显得越着急。呜呜的叫着。它始终没有找到那个洞口。后来,还是把它抱了过去才吃上食物。
又是一个新的画面,这一次盒子的结构变了,中间隔了两层玻璃,将盒子隔成了三个区域。两片玻璃上各开了一个小洞,但不是平行对直的,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
“这是为了防止小黄狗依赖上一次的记忆。”助手解释着。
画面中,小黄狗出现了,只不过它的头上带着一个类似头套的东西,头套后面拉着长长的导线,导线链接着盒子外面的一个更大的仪器。
它还是蹲在左边的区域里,吐着舌头,夹着尾巴。实验员站在盒子右边呼喊着它,它朝着声音的方向走去,和上次一样,又碰上了玻璃若干次。
另外一边的工作人员,打开了仪器。正在着急乱撞的小黄狗仿佛被施了魔法一样,定格了几秒。但很快,情绪稳定了下来,它的头朝着实验员的方向,欢快的摇着尾巴。
在实验员的引导下,小黄狗像是看到了周围的一切,它很快就找到洞口,钻过了第一层玻璃,然后又看到了另外一个洞口,钻过了第二层玻璃,来到了实验员身边。
后续还有一些实验画面,但都表明,小黄狗居然真的“看见”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