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铁鹞子(1 / 2)
在河西走廊之上,李元昊带领党项人,建立了国祚近两百年的西夏政权。
这个人口不足两百万的国度,却先后和北宋、辽国、金国、蒙古交锋,党项人展现的战力之强悍,是值得深思的。
特别是在李元昊带领下的铁鹞子,先后击溃过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和骑兵为主的十万辽军铁骑,使辽、宋闻之而胆寒。
那么英勇善战的党项人,最引以为傲的铁鹞子,能成为敌人噩梦的关键就是其所在的位置。
祁连山脉很早就是历代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养马地。
河西马个头不大,但骨质浑实,有着极佳的耐力和负重能力。
宋朝时期失去了河西宝贵的养马地,而西夏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铁鹞子使用的就是以耐力和负重力著称的河西马,这种马非常适合组建重装骑兵,可以承载重甲长途奔袭。
而速度的缺陷,在黄土高原崎岖的道路下,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弥补。
辽军的铁骑在这里,也因风沙和黄土干扰,难以快速行进。
河西走廊就是河西马的天堂,在这里它们的优势得以最大程度保留,是最适用于西夏自然环境的最佳战马。
重装骑兵除了战马要求苛刻,对于精良的马铠要求也很高,铁鹞子使用的铠甲叫做冷锻甲。
沈括著作的《梦溪笔谈》有详细研究过西夏冷锻甲。
这种铠甲呈现青黑色,很薄且轻,只有传统铠甲三分之一的厚度,但坚硬异常,良弩近距离都难以射穿冷锻甲片。
这要归功于党项人独特的智慧,他们放弃了传统的铸甲方式,创造性的使用冷锻手艺。
使冷锻铠轻便灵活之余,有极佳的保护效果。
西夏冷锻甲作为重骑兵护甲,远远领先于同时代的辽、宋两国马铠。
与两国马铠相比,西夏人用三分之一的铠甲厚度和重量,达到了更佳的保护效果。
在西夏的地理环境下,铁鹞子两大硬件河西马和冷锻铠,是当时最佳的组合。
铁鹞子作为重装骑兵,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所以这支强军始终只有三千人。
冷锻甲作为最昂贵的部件,是以贵族世袭的方式传承的,代代相传。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其一、贵族制甲,减少西夏国库损耗;
其二、人员的固定,使铁鹞子成员忠诚度得到了保障,且互相之间,配合默契。
铁鹞子无论器具、战法还是编制,最注重的就是配合。
整个马队用铁索相连,甚至士兵都要绑在马背上,哪怕有人战死,也不会影响整支队伍。
三千人分为十队,队长都是英勇善战、沉着冷静之人。
每逢战事,以队长为首,整队协同进攻,声势浩大而又井然有序。
好战的党项人作战方式和宋军有很大区别,王牌铁鹞子是全军的前锋,担任着冲阵的角色,号角一响,铁鹞子便集团冲锋。
冷锻甲轻巧坚硬的特性,使大面积覆盖战马和战士成为可能。
铁鹞子就像后世的坦克一样,在战场中是绝对的钢铁洪流。
宋军步兵方阵最引以为傲的弓弩部队,射出的箭雨,对铁鹞子杀伤力极其有限。
除非射中铠甲缝隙,和口鼻等关键部位,否则就是在做无用功。
在李元昊建立西夏之后,与宋军展开的第一战——三川口之战。
就是采用的事先埋伏,铁鹞子突击的战法。
占据人数优势的宋军,面对突如其来的党项人匆忙结阵。
但铁鹞子的出现,成为了宋军永远的梦魇,坚硬的精铠、排山倒海的气势和骁勇善战的党项人,很快就击溃了宋军方阵。
铁鹞子冲阵阻挡弓弩,步兵尾随其后掩杀,就是党项人对付宋朝步兵方阵的惯用手段,并且屡试不爽。
西夏与北宋之争,北宋连年战败,名将、良马就是最致命的缺陷。
铁鹞子的赏罚制度非常原始,根据骑士劫掠、斩敌、俘虏数量进行奖励。
军阶分为十五个等级,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统治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