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2 / 2)

加入书签

反观故事里的大人们,没有哪个人敢喊破吧?即便他们明知道皇帝光着身子,吭哧吭哧憋笑,也都得陪皇帝把戏演下去。

因为他们但凡一笑,一出声,估计也就会跟指马为马的那些官员一样挂掉了,然后就因为对真实的认知而毁灭。

安徒生童话现在网上都调侃说是安屠生,估计也是不少人看到原版了。

按原版那尿性,没忍住叫出口的这一群小孩,一个不落,全得直接原地升天。

但好在现在的童话嘛,除了王尔德等几个人写的童话以外,总是he的,很少be,偶尔oe,总体让人看着还挺舒坦。

所以故事里的皇帝只惩罚了戏弄他的那两个裁缝,这些孩子的结局倒是没有讲。

…………

回归正题,洞穴比喻在这两个典型故事里的不同情况。

孩子大多时候象征着童真,真实,所以他们见到的,照理来说,应当是真实的。

而大人,其实倒不是所见的真实与否,而是所认为的真实与否,其所说的真实与否。

如果以此两个故事为基础具体套出来一个洞穴比喻的话,应该说:人一旦降临世间,在最初的年纪里,有父母的托举,会见到洞穴外的世界一眼,也就是所谓真实,而随着他长大,其实那真实也还在,但他已经无法再看到洞穴外了,只能看到投影,而且也只能跟着其他人的说法,指认其为真实。

而这所谓大众眼中的真实,所谓看见,其实按照洞穴比喻去思考的话,也不过是某个实际存在物在烛光下投射到洞穴里的影子罢了。

这就牵扯到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也是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

…………

这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是真实?

或者说,到底如何定义所谓真实?

如果说能让很多人认可的就是真实的话,那洞穴里的人都把虚影喊作真实,在他们眼里,那确实就是真实的,不虚的,跑出洞穴的那人看到的,就是虚影。

但如果真实具有唯一性的话,它就不会被人数而影响。那就只有跑出洞穴的人见到的才是真实,而哪怕洞里千千万万人指认虚假为真实,那也不行。

因为真实就是真实,是唯一的,不是因为大家说它假就变假。

但此唯一性是否具有永恒性呢?我想是并不具备的。

就还拿指鹿为马来说,如果赵高真的成功了,并且就从那之后秦朝统治了很久,一直都说鹿是马,还烧掉了世间所有记载,固然一些老人还知道那动物到底是什么,但新一代呢?

他们一出生接受的知识就是,鹿叫马,马叫鹿,并对此深信不疑,然后一代代把这知识传下去,直到我们今天。

于是大家都知道了,那头上长角的,带斑点的,不叫梅花鹿,叫梅花马。

这问题还回归到洞穴比喻的话,就是所谓虚假的传承性了。

不论当初是否有人能得见真实,我就把那些见过真实的人全弄死,然后给这洞里的人来一套指鹿为马,并让他们慢慢传承下去,这样后人就会慢慢的忘记真实到底长什么样子,并把虚假的当作真实。

…………

说到这里,估计有点年岁,读过毛选的人,就会想起教员关于我们不怕打仗的那段著名论述了。

而再顺着往下想的话,其实就会发现,近些年来对英烈的宣传与表彰,大力培育红色文化,除了激发凝聚力增强自信心外,倒也顺路对抗了西方这暗地里钝刀割肉的手段,让他们扭曲我们真实历史的图谋落空。

我倒是无意间想起来的,反正就沿着洞穴比喻一路往下发散,最后居然就顺着想到了此处。

我想可能这就是洞穴比喻的奇妙之处吧,无论结合到哪个时代的哪个具体情境具体问题,总是能分析出一番东西来,让人无比着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