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下地坑院(2 / 2)
在导航的指引下,全程高速,历经三百多公里,来到陕州。
住在陕州的酒店里,董霞感慨:“每天围着工地转,几年也走不出太行山。”
“今天出来工地,才登王莽岭,又下地坑院。”
赵霞笑着回应董霞说道:“工地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第二天早上,在酒店吃完自助餐,三人到了陕州地坑院景区。
“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看了景区介绍,我才知道在这黄土高坡上,独具特色的地坑院落,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六七米深,形成一个长坑,然后在坑的四璧挖几个圆拱形的窑洞,将其中一个洞凿成斜坡通向地面,就是出入口。
张南最迷惑不解的地方就是,它是怎么排水的呢?
黄土地常年缺水,在地坑院子中间挖一口渗井,在渗井的底部铺一层炉渣用作过滤。
下雨之后,雨水就会进入渗井,过滤以后的水可以用来洗衣服和喂牲口。
了解了排水的原理,张南惊叹老祖宗的智慧果然是无穷尽的。
坑院是建筑史上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它利用自然地形下沉式挖掘,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在地面上几乎看不到形迹。
坑院常年恒温,冬暖夏凉。站在院内望天空,天似穹窿,你就可以体验到坐井观天的真谛。
看着满院花开、蜂飞蝶舞、绿树摇曳,头顶上的蓝天云卷云舒,张南看了看身边的赵霞痴痴的想着:这才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啊!
我为郭靖,你是黄蓉!
当然,地坑院并不是完美的。
站在辩证角度看问题,有利就有弊。
张南和赵霞一番探讨后,都觉得地坑院先天不足主要在于通风不畅、潮湿、光照不足,出入不便,窑洞内的采光也是一个大问题。
万丈高楼,尚需南北通透,何况掘地三尺,藏在地平线以下的地坑院呢?
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太行山好酒成风,流行一句“只扶墙,不服你!”的酒桌箴言。
若在地坑院喝高了,那可是一步一坑,步步坑,就问你:“无墙可扶,你服谁?”
不过古时,农耕经济落后,地坑院的建筑成本低,耗费建材少,所以挖地坑居住体现了老祖宗的另一面智慧:勤俭持家,就地取材,生财有道!
省下的,即是赚到的。
所以,对于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来说,权衡利弊,得失自是了然于心。
张南他们所虑的地坑院缺陷,不值一提。
毕竟,谁也不想做房奴不是?
地坑院融入红辣椒、脸谱、红灯笼等文化因素,尤其是陕州剪纸,给张南造成的视觉冲击还是很大的。
在中国的大地上,只要有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因素注入,任何东西都能化腐朽为神奇,或者是锦上添花。
赵霞坐在大树下的石凳上,乘凉歇脚。
一群写生的学生路过,七嘴八舌的谈论着自己的感受。
张南瞬间想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赵霞的学生时代,是什么样的呢?是否和眼前的同学们一样,无忧无虑。
张南此时觉得,自己渴望知道赵霞以前的一切,学生时代、童年,甚至懵懂无知的孩提时代,都想知道。
游完地坑院,他们回到了陕州的美食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