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朝议(1 / 1)
今天是七月十一,距离中元节还有四天。安平县的风俗是在十五以前完成祭祖,所以这几天集市特别热闹,周边村里的百姓纷纷进城采买祭祖的物品。按照以往的惯例,每逢年节,门口的检查会松一些,以便百姓进城。不过今年县尊却是下了命令,说是最近有不法分子流窜,要严查进城的人,发现陌生人,立刻备案上报。守城的军士自然不敢怠慢,只得加派人手,保证进城的秩序。
大魏京城朝堂正在举行每三日一次的朝议,除了外派的和请假的除外,还在京城的各部门主官都已经在殿内端坐等候,大家各自分成文武两班。有人闭目养神,也有人在窃窃私语。丞相见人都来的得差不多,便起身咳嗽一声,说道:“诸君肃静,朝议马上开始。”众人见丞相发话了,立刻整理着装,正襟危坐。
不多时,有侍者前来通报,说辰时到了。丞相看了看大殿上的高位空无一人,摇了摇头,回头大声说道:“辰时到了,朝议开始。”
听得丞相说了开始,各部门开始奏报。首先是太常寺,太常卿起身说道:“中元将至,太常寺已按礼制准备妥当,不知诸位可有建议?”过了几个呼吸,太常卿见无人发言,便再次说道:“既然诸位无异议,此事就这样吧。”又大声说道“太常寺无事。”说罢,便做回座位。
接下来起身说话的是光禄卿,他站起来,面无表情的说了声:“光禄寺,无事。”说完便坐了下去。众人知道光禄卿为人阴沉,少言语,也都见怪不怪。此时,主爵都尉起身问道:“某有一事不明,还请光禄卿明示。”
光禄卿本来已经做下,见有人向他发难,心里有些不爽,只是今日乃是朝议,无奈起身说道:“问吧。”主爵都尉说道:“月前,有人说光禄寺侍郎楚安国擅离职守,不知是不是真的?”光禄卿冷冷的说道:“与你何干?”主爵都尉大怒,喝道:“光禄卿莫不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光禄卿满不在乎的说:“你若是想找我麻烦,找陛下去。”“你跋扈。”面对光禄卿如此有些无赖的作态,主爵都尉此时看上去极为恼怒。就在此时,丞相起身打断了二人的纠缠,说道:“这里是朝议,一个小小的侍郎而已,不用过多理会。”主爵都尉心有不甘,对丞相说道:“可是……”丞相摆了摆手,坐了下去。主爵都尉见此,只得作罢,瞪了光禄卿一眼,又恨恨坐回了座位。光禄卿朝丞相看了一眼后,闭上眼睛,也坐回位子。
续而起身的是卫尉卿。卫尉卿也是个木讷寡言的人,说道:“卫尉寺,无事。”说完也坐下了。由于主爵都尉的前车之鉴,众人也不打算与卫尉卿为难,因此无事发生。
下一个轮到太仆寺。太仆卿起身说道:“前些日子北方的蛮族带来大量牛马同我大魏交易,此次交易马匹数量比以往多不少,而且还有一百匹未阉割的公马。我觉得此事有些蹊跷,不知诸公以为如何?”由于太仆卿所说的事与马匹有关,因此各方都有些意动。光禄大夫,卫尉丞,执金吾等人都一脸热切的看向太仆卿。
太仆卿忽视看向他的目光,而是朝着鸿胪寺的人问道:“鸿胪寺可有什么消息?”鸿胪丞听到太仆卿的问题,赶忙起身回答:“鸿胪寺月前以得到一些消息,因此寺卿大人上个月就已经去漠北打探了。不过,至今未归。只有些零散的消息传了回来,都以上呈丞相。”太仆卿听完后,转身询问丞相“丞相大人既然早已经知道,那么您对此有何看法?”
丞相听得太仆卿问自己,也不说话。一旁的丞相长史却站了起来,说道:“鸿胪寺月前确实像相府禀告过,不过此事另有隐情,丞相已和陛下商量过了,已经做下决断,太仆卿大人就不用太过担忧。”太仆卿听得丞相长史如此说,也不好再问,只是说:“既然如此,此事如何做,还请相府写个章程。太仆寺一定照做。”说完也做回座位。
太仆卿的话殿里的百官都听得真切,众人表情不一。有幸灾乐祸的,有惊愕的,有平静的。丞相长史听完却是变得有些阴沉,坐在旁边的相府同僚拉了拉他的衣袖,这才压着怒火做了下来。坐下来以后,看向丞相,见丞相笑了,自己虽然不解其意。不过也跟着笑了,众人见此情景,也都跟着笑起来。殿里一片欢声笑语。
过了几个呼吸,丞相起身看向司农寺,问道:“今年粮税准备工作安排得如何?”司农卿起身回道:“都已准备妥当,等各地百姓开始收割粮食后即可征税。”丞相点了点头,又问道:“各地军屯今年情况如何?”司农卿说“今年六处军屯,计军户三万,屯田两千顷。”丞相听完后,转过头看向武将一班人,对他们露了个笑脸。武将一班的诸将军见此都有些兴奋,一个个摩拳擦掌。
听完司农卿和丞相的对话,殿里的文武百官心里都有些想法,各派势力都有些意动。
正在大家都想着军屯一事时,殿外有宦官拿着圣旨进来。来人是中常侍赵忠,赵忠进入殿内高呼道:“有旨意。”听得赵忠如此言语,百官只好行礼接旨。
赵忠也不耽搁,打开圣旨念到:“诏曰:朕自登基御极以来至今已有三十二载,朕如今也已年近花甲。思诸兄弟姐妹大多以不在,心有悲戚,念及大兄更甚。数夜以来,夜不能寐,每每将寝,幼时大兄之教导现于眼前。昔年先帝北征,大败而归。军队四散逃离,大兄为救诸弟惨死于乱军之中,朕甚惜之。今朕以为,当为大兄重上尊号,加谥号,重修王陵。如此方能告慰大兄。着有司商议处理。”
赵忠不多时就念完了。看向百官,说道:“还请诸公早些定下章程来,小人好呈报陛下。”众人听完皆不说话,一来不知陛下这道旨意是什么意思,二来大都不知道当年的事情。见大家都沉默,大宗正起身说:“自古皆有礼制,安王岂能乱了礼制,臣以为此乃陛下乱命,臣拒不受。”
赵忠见大宗正站了出来,笑着说:“此乃陛下旨意,大宗正觉得不妥,可对陛下谏言。”又说到:“陛下还有一道旨意。”
赵忠又拿出一份圣旨开始念到:“制曰:前车骑将军武安侯为国征战十二载,后因伤病过重,归隐山林,今国朝正值用人之际,令太常卿,主爵都尉往安平县,即日迎武安侯回朝。”太常卿和主爵都尉听到旨意后,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的不解,却也只能出班接旨。大宗正听得第二道旨意,眉头皱得厉害,起身对殿里的百官说:“我去找陛下,你们继续。”说完就走出大殿,往宫里走去。
赵忠传完皇帝的旨意,也走了。殿中百官听了两道旨意,都有些茫然。丞相见此,咳了一声,说道“朝议继续。”众人回过神来,继续讨论。到了下午,朝议结束了。丞相说了一句散会后,大家鱼贯而出。
下朝后,主爵都尉往太常卿那边走去,两人一起同行。主爵都尉问道:“武安侯是何许人?”太常卿摇了摇头,说道:“我也不知道,还是回去查一查卷宗吧。”主爵都尉沉默不语,太常卿又说:“也可找致仕的老人问问。”主爵都尉叹了口气,说“只得如此了。”
魏帝书房里,大宗正和魏帝相对而坐。大宗正忍不住问道:“陛下今日是何缘故?”魏帝笑了笑,说道:“族兄可信否?”大宗正说道:“我乃宗正,非陛下之亲也。”魏帝见此也不觉得什么,说道:“我老了,想他了。想见见他。”
“只是如此?”大宗正思考良久后开口问道。魏帝回答:“只是如此。”大宗正见此只好默认了。
魏帝对大宗正说道:“我想把大兄的王号改为魏,谥号文,族兄以为如何?”大宗正回答说:“陛下明鉴,魏乃国号,不可封啊,不如封以夏、周。至于谥号,还是尊照谥法吧。”
魏帝看向大宗正说道:“看来族兄觉得朕的做法不对?”大宗正赶忙解释“也不是说不对,不过如今局势复杂,朝中魑魅魍魉众多,陛下又未立储君,只怕徒增烦恼。”
魏帝盯着大宗正看了看,缓缓的说道:“族兄多虑了,朕自有分寸。朕意已决,若没有其他事,回去吧。”大宗正只得告退,临走前对魏帝说道:“既然陛下已经决定,臣必然全力配合。”
京城里因皇帝的两道旨意,瞬间风起云涌。远在安平的垣安还在蹲大牢。每天就是在监牢里看书、吃饭、修行。有时跟牢头下下棋,打发时间。至于外面的事,随他去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