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西域之,郑吉(2 / 2)

加入书签

我问,他是一个人去的吗?

他说,那肯定不是,是一个团队,并且带了翻译官。这个翻译官还挺有名,叫甘夫,是归顺的匈奴人,他或许是我国最早的翻译官,很多影视作品都有他。

我问,张骞出使西域耗时多久?

他说,十多年。这哥们其实挺倒霉的,刚走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活捉了。活捉以后就想驯化他,给他娶妻生子,他也佯装安心在那边过日子。就这么过了十年,他不忘初心,逃跑了,继续西行,想去找大月氏国,说服他们联合大汉王朝共同抗击匈奴。费了老劲,终于找到了,结果大月氏说,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过去我们的确跟匈奴有仇,但是今天我们井水不犯河水,各自为安,没仇了,你回去吧。这哥们在西域各国间转悠了一圈,倒也说服了几个国家亲汉。结果回程时,又被匈奴抓去了,又软禁了一年多,才回到长安。

我说,那回到长安,不成了hero?

他说,杨利伟一般。一是不忘初心,二是带来了一手信息,类似侦察兵的角色。

我问,张骞跟哥伦布,哪个更有意义?

他说,都有意义,都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应该这么说,没有外来先进文明,本地种族更新技术走向新文明要延缓好多年。若非说有点差别,张骞闯西域算是角逐已知世界,哥伦布则是探索未知世界。

我问,马斯克一直在探索火星,算不算新时代的哥伦布?

他说,时代的发展会不断击穿人类想象的天花板。你让汉朝的人如何想象电话?如何想象宇宙飞船?甚至不用想那么远,就算是手枪他们也想象不到。同样的道理,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是今人无法想象的。那些敢异想天开、积极探索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新时代的哥伦布。

我问,当张骞带回来一手情报后,汉武帝又采取了什么推进措施?

他说,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一方面把外面的信息传递回来,一方面把我们大汉文化输出去,是个双向使者,自此有不少国家愿意亲汉,西域也进入了大汉朝的视野。既然愿意亲汉,就可以达成战略联盟。汉武帝决定在西域设立作战空间站,派驻兵过去。你可以看看地图,从西安到乌鲁木齐有多远?两千五百公里!这么远的距离,若是每次都从关中运送物资到驻兵点就有些不划算,于是在西域开启了屯田模式,也就是自己开荒,自己种地,类似建设兵团,自给自足。粮食越充沛,驻兵数量就可以越多,作战能力就越强,愿意归顺我们的小国就更多。八个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汉的火种正式在西域点燃了。

我问,郑吉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他说,屯田渠犁、击破车师、迎降日逐王,出任西域都护,一句话总结,就是把新疆纳入了中国版块,打通了丝绸之路。

我问,在此之前,没有贸易吗?

他说,很少,邻国之间会有,但是大距离的大宗贸易很少。丝绸之路途经的小国太多,小国目光短浅,觉得拿点通关费哪有直接劫货更划算。现在有了西域都护府,等于有了老大给所有人主持公道,设立了规矩,你必须遵守,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保证了西汉与西域国家的贸易繁荣。这也要感谢西域都护府的第一任老大,郑吉。

我说,郑吉,这个名字很陌生。

他说,不如张骞出名,但是,他才是真正打开西域局面的人。如《汉书》所论:“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我问,为什么不出名呢?

他说,郑吉史料记载少,一是远在边疆,相当于今天的驻非洲大使,很少有机会在国内见报。二是非贵族出身,亲戚都不是文官,没人记录他的功绩。三是没有入选历代教科书,而张骞则恰好相反,入选了历代教科书。

我问,他是哪里人?

他说,出生地不详,墓地不详,只知道他是会稽人。我说,会稽山那里,绍兴人。

他说,不是,是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当时会稽的省会在吴县。

我问,去苏州,还能找到郑吉的蛛丝马迹吗?

他说,现在有郑吉痕迹的地方,应该只有新疆的轮台县,有个他的雕塑,博物馆也有相关的文字记录,别的地方,几乎找不到了。

我问,郑吉是贵族吗?

他说,这个还真不是,他就是许三多系列,从列兵开始,一步一步,最终当上了省长,专业术语叫西域第一任都护,可以理解为第一任建设兵团总司令。

我问,他是怎么一步一步从士兵到将军的?

他说,郑吉为人坚韧刚毅,运气也很好,遇到了恩师外交家、军事家常惠,从小兵一路提拔,几乎都是常惠推荐的。因为常年在西域附近与匈奴作战,有机会第一批驻扎西域,逐步被提拔成了负责人。后来控制西域那片区域的匈奴老单于死了,匈奴内部为争夺单于之位相互厮杀。匈奴骨干之一日逐王发现形势对自己不利,为避免日后被清算,毅然决定归顺汉朝,给郑吉递交了投降书。不管是主动劝降的还是被动纳降的,都算大功劳,不战而胜,郑吉其人是有真本事的,否则常惠不会如此看重他。

我问,作为一个目睹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变迁的老人,你是如何看待历史推演的?

他说,历史不是简单的唐宋元明清朝代更迭,而是要从地理角度去推演,从中原到草原再到西域再到雪原再到海洋,是五大版块的联动。

我问,纵观历史,你认为战争有没有进步?

他说,有进步。未来,几乎所有战争都是斩首行动,老百姓该上班上班,该旅游旅游,战争与老百姓无关了。前段时间网上有个视频,巴勒斯坦一大楼被导弹定向爆破,老百姓纷纷拿手机拍摄,仿佛只是一场实景演出。斩首行动其实就是我们传统的“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的军事策略,只是过去科技不发达,只能陷入人海战术,一旦各方面条件成熟了,就可以实现精准打击。与自动驾驶同理,科技进步让普通人更安全。

我问,西汉有没有可以媲美司马迁的史官?

他说,有,刘歆,有个词语叫“迁歆”,就是司马迁与刘歆的并称。

我说,刘歆貌似也改了不少史书,是不是把百家争鸣给改得更符合当权者的胃口了?

他说,经常有人向往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认为那时风气开明,百家争鸣,其实不然。先秦时期本就有百国,平均起来差不多也是一对一,绝对不存在一国有百家,若是有这种国家存在,也早灭亡了。

换句话说,要大一统就必须思想高度统一,这就是为什么反复提到核心价值观,若是核心价值观都不同,那不四分五裂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