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校徒四壁(1)(1 / 1)

加入书签

“你们班的林一,就吃亏在他那字迹上了。”语文王老师看着这届高考语文分数说着。

“不过总体看,还算正常发挥吧。”李老师对林一的成绩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

“这孩子其实挺励志的,这就不错了。”林一的数学老师接过李老师的话说道。

这一天,是学生们来学校取录取通知书的日子,也是老师们最后见到学生的时刻,尽管老师们一辈子教过一茬一茬的学生,但每一茬中总有几个印象深刻的,或者调皮捣蛋的,或是学霸。毫无疑问林一是他们中最特别的,他不属于这两者,但足以让老师们记住,他属于感动中国型的。其实对于林一来说不喜欢别人为他贴太多像励志这种标签,从小到大,他的父母就尽量给他创造一个与正常孩子一样的环境,让他也感受不到所谓的残疾。幸运地是,从小学到高中,林一都遇到了非常棒的班主任老师,他们给予了林一公平的对待与恰当好处地鼓励,这使得林一越来越自信,再加上本身的幽默属性,在处理同学之间关系时候由于情商高,还是让他获得不少好人缘的。

其实,林一心里清楚,如果自己能做到与别人一样水平,自己就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林一是左撇子,写字也是左撇子,而且写字速度很慢,考试答不完卷子是常有的事。如果提高速度,字迹就变得潦草不堪,甚至很难辨认。高一时候,林一的文科成绩要比理科成绩高很多,尤其是历史,基本每次都可以考到年级前三,这也许是受到历史系姥爷的隔代遗传影响吧。但选文科需要写的字太多了,他只好弃文从理。

在高考作文上,他也花费了很多小心机,自己的字迹潦草,阅卷老师很难有耐心把他的作文读完,甚至可能给个最低分。林一,不管什么作文题目,他开篇就先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告诉读者自己的字迹为啥不清晰,然后再往要写的主题上靠。这样对于阅卷老师来说,可能更有耐心地把通篇读完,再做评分,这样分数也不会打的那么低了。

在老师们热议时候,林一和欧阳一同出现在办公室门口。欧阳轻声敲了敲办公室的门,在听到里面应答:请进。两人走进了办公室,老师们都抬起头盯着他两走进来,他们去了各自班主任老师的办公桌前取通知书。

“恭喜你,考得不错。”李老师笑着递给林一沈航的通知书。

林一挠挠头勉强挤出一丝笑意,他知道自己还不够努力,如果还还能重新穿越回高一的话,他一定要更加努力,少上网。但时间不会重来,他只能希望未来还能更努力一些吧。

“继续加油吧,不要忘了我以前跟你说的话。”李老师站起来,拍了拍林一是肩膀说道。林一不会忘得,在高考前两天,闷热得使人透不过气来。整个下午他都看不进去一眼书,坐立不安,李老师看出他焦躁的心情,把他叫到走廊里问他怎么了。林一说,害怕高考,怕自己过不了这道坎。

李老师用异常坚定的眼神看着他说道:对于你来说,高考只是你人生中第一道坎,你以后要比别人跨越更多到坎,比如工作、事业、婚姻,坎坎难过,但坎坎都要过。高考只是这些坎中最低的那道,你这都迈不过去的,怎么才能经历以后更大的坎呢?

正如李老师所料,在林一未来的生活中确实是坎坎难过,坎坎都要过,每当遇到坎坷时候,林一总会想起当年老师的这句话。而对于李老师而言,她的一辈子也在坎坷中度过,童年家庭贫寒,通过高考走出大山,中年丧夫,一边在学校里带着高三班级,一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无论生活给她带来多大的苦难,她永远都会笑着从容地面对这些。

林一在接过录取通知书时候,向李老师鞠了一躬,并说了声:谢谢老师。

李老师扶起林一,向他竖起大拇指以示鼓励。

欧阳从班主任那里拿到了通知书,并和自己老师告别,就在两人即将走出办公室时候,两人又向在场的所有老师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那一刻,办公室所有老师都目送他两离开,对于林一来说,他从小就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众位老师也被这两个孩子的举动所感动,李老师的眼眶湿润起来,她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欧阳的沈师和林一的沈航的两所学校又是“门对门”的邻居,班长张毅考到了杭州的一所大学,他与刘小米并没发生什么故事,就像大多数人的青春一样都是单调乏味的。董冰和李峰都去了丹东同一所大学,据说在他们学校顶楼可以隔江看见朝鲜呢,董冰去丹东前对他妈说:说不定毕业,我给你带回来一个朝鲜儿媳妇。

别人大学开学都是大包小裹乘着火车去报道,而林一则是挎着个单肩包,坐着公交车去的,因为从他家到学校只有3站地。按理说大学城是离市区主城很远的,他出发前再次确认了报道的学校地址,沈航一个两个校区,一个主校区是在大学城,是近几年盖好的,占地面积近千亩,图书馆、体育馆、宽敞明亮的自习室一应俱全;另外一个校区是老航院,有着60年的历史,据说是苏联援建的,毗邻一个军工企业,上世纪80,90年代,这里主要是为这家军工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地方,当时很吃香的。但随着军工企业的转产,老航院就跟那几栋苏式小楼一样稍显颓败之势,不过这里依然承担着为国家培养航空技术人才的重任。

林一的专业就在这个老校区,这简直比高中还近,上大学都上出小学的感觉了,天天都可以回家吃饭了。周一上午是航院报道的日子,林一坐了10多分钟公交车就到了,下车后他穿过一个狭小的胡同,胡同左边是一排低矮的平房,右边是一排四层楼高的苏式小红楼。

走到路的尽头,向左一拐就是老航院的大门了,这应该是最有年代感的学校大门了,栏杆上的铁皮已经掉落得不成样子锈迹斑斑,每个人在经过这里时候都生怕把自己的衣服弄脏。大门里面竟然也有保安室,更确切地说应该叫收发室。林一看着门口站着一位60多岁是大爷不由地脑补了这样一个画面:老李,老张,老刘分别骑着辆永久牌自行车,左边挂着黑皮包,右边挎着饭盒,经过厂子门口时候热情地向大爷打着招呼。

林一继续向前走着,没走多远心里就凉了半截,整个操场还没有自己小学的大呢,这也能叫大学?!巴掌大的操场上挤满了前来报道的学生,大家按照专业排了几列队伍。计算机、数控、机床、航发……林一心想再加一个挖掘机技术妥妥就是蓝翔技校了。

人群前面是站着两个志愿者,做着引导工作。这还用引导吗?整个校园就由三栋楼组成的,南面是教学楼,北面是实训楼,东面是寝室楼,而西面则是一排门市房,分别是一食堂、二食堂和小卖部,对,你没看错,那个门口确实写着小卖部的三个字!

更为讽刺的是这两个志愿者身上披着的绶带赫然写着四个大字:喜迎新生。林一总能感觉他们在冲着自己诡异的笑,好像在说进来吧,进来吧,有一种羊入虎口之感。

但凡思维正常的人看见这种环境的大学心里都不免咯噔一下,一个女生一手拉着行李一手拿着电话,边走边哭着对电话那头说着:我要回家复读,这哪叫大学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