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这样的信念(1 / 2)
离开之前,宋楚扬突然开口,有人说,“温度高,病毒就会消失,你觉得呢?”
其实,作为医生,他自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只是,他不过是借这个机会让她缓冲片刻。
当年的sars,到了七月就消失了,那么,这一次的新型肺炎,是否也会这般呢?
简溪摇头,“曾经,最严谨的国家的临床感染研究中心的分子病毒学家奇曼曾发表过一篇名为病毒到底怕什么的文章。”
天气变热,能让感染形式好转,恐怕这是今年最好的消息。
气温升高,病毒就会被杀死,疫情也就烟消云散。
这,其实不过是一种美好远景。
病毒学家奇曼坦诚,病毒是否会如同人们所期望的那样这样的问题目前仍然无法回答,毕竟,人类对病毒的认知远远不够。
简溪拨弄着手里的仪器,“病毒的特殊之处在于,总是在不停的改变,人类找不到有效的规律,第一次接触,只能根据相关的数据,才可以得出一部分的结论。”
这种病毒是如何产生,又如何传染给人类,如何扩散……等等,其实并非一朝一夕能得出结论。
换言之,每一种病毒都有差异性。
比如,这一次的病毒和其他接触过的流感病毒不同,人类的免疫系统并没有为新型肺炎病毒的入侵做好准备。
当然,还和其他条件有关。
比如,气候。
冬季,这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对于病毒的快速传播堪称完美。
气温条件,通过呼吸道传染的病毒在气温较低的时候尤为活跃。
病毒在温度较低的时候稳定性就高,就像食品在冰箱里能够存放得更久。
对于许多病毒来说,温度越高,日子就越不好过。
新冠病毒是被一层脂质层包裹的。
脂质层不是特别耐热,所以病毒在温度升高后很快就被杀死。
其他一些病毒,比如诺如病毒就要稳定得多,因为它们的组成物质主要是蛋白质和遗传物质。
对于另一些病原体来说,温度也并不是那么重要。
比如登革热病毒就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为常见。
当然,不是说登革热病毒特别喜欢温暖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这一病毒的宿主——蚊子更喜欢生活在比较热的地方。
其实,温度并不在病原体传播中扮演主要角色,而是携带病毒的动物。
湿度对于呼吸道病毒的传染性也起到重大作用。
病原体在人猛烈打喷嚏后被送到体外,就会漂浮在空中。
简溪曾经做过相应的研究,相比高湿度的环境下,在大部分较为干燥的寒冷冬日,带有病毒的小小飞沫停留在空中的时间会更长。
病原体这样就会得到快速传播。
不过,它们在起初阶段会保持“低调”,从第一次接触结束到病原体到首次出现症状往往会经过几周时间。
这段潜伏期的长短与病毒的特性和生物学特征有关。
原本,温度并不能完全消灭病毒,所以,这样的想法本身就存在问题。
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是发烧、疼痛和畏寒,这也是肌体在与入侵者作战的信号。
对于人类来说,与病毒战斗是否成功,不仅与被感染者的年龄和健康状态相关,还取决于性别。
在新型肺炎的疫情中,从数据中可以得知,女性明显比男性更容易存活:男性的死亡率为2.8%,明显高于女性的1.7%。
如果解释下去,就会和遗传学扯上些许关系。
一些与免疫系统有关的基因,比如负责识别病原体的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进行编码的。
由于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一个,因此女性在这方面显然更有优势。
所以,有些国外专家会指出,雌激素也能够帮助女性抵御病毒。
一些与免疫相关的基因与雌激素也有结合位点,也就是说这些基因可以通过荷尔蒙加以调控。
简溪靠在桌前,“不妨给他们这样的信念,春暖花开,一切都会过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