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园碎 夺路行(1 / 2)

加入书签

前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不断地积累、沉淀,汇聚了世世代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英勇不屈、积极进取的中国人民。然而,当历史的脚步走到二十世纪初叶时,随着连绵不断的内忧外患,近百年的积贫积弱,我们的民族迷茫了、沉沦了,但是,中华民族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每当走到历史的紧要关头时,总能作出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他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就是历史作出的必然选择,七十多年前的那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战争,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才使我们的民族又一次闯过了历史紧要关头,迎来了民族自强独立的曙光。事实毫无争辩地告诉我们,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光明、走向复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脊梁。

一九四零年仲夏,一支由七名共产党员组成的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组成的小分队进入了鄂西三坪古镇,他们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经过了大小几十次的浴血奋战,最终成功地守住了这座千年古镇,从侧面有力地支援了石牌保卫战,为彻底粉碎日本军队进攻重庆最终实现其占领全中国的战略企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书描述的就是这支新四军小分队在三坪镇的战斗和生活经历。不同于其他抗战题材的小说是:在本书中你们将读不到那些“无所不能的超级兵王”,“上天入地的特战分队”,“神乎其技的日本女军官”......,全书上下甚至找不到一句日本军人相互之间的对话,但你依然可以从中读到当年那场战争的真实、残酷和惊心动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仓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公元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农历戊寅年九月初三

武汉.武昌

午后的天空一片灰濛,愁云惨淡万里凝……

沦陷前十六小时,省立楚怡高等工业学校图书馆内,教务处主任杨明轩已在窗前呆立了近两个小时,望着窗外如同末日之惨状,惊恐和悲愤早已被麻木取代,半空中日军的飞机依旧在狂轰乱炸,远郊隆隆的炮声也依稀可闻,国民政府颁布的《戒严令》、《非常时期之管制办法》,《战时惩办条例》等法规禁令已然已形同虚设,上午还在街头维持秩序的宪兵业已撤离,最后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也不见了踪迹,爆炸声和尖叫声中,不甘沦为亡国奴的市民们还在为逃离这座城市作着最后的挣扎......

“蹭蹭蹭......”一阵脚步声自身后的楼梯口传来。

“怎样?”回过神来的杨明轩扑到楼梯口冲来人问道。

话刚出口杨明轩就知道自己是多此一问了,来人沮丧的神情告诉他,最后一丝希望已然破灭。

“警备司令部里除了几个打杂和看门的,再没其他人了,省政府也是同样的情形,我回来的时候路过邮局,一个邮差对我说日军大部队已经进到戴家山,先头人马已逼近汉口,杨叔,东西不要了,赶紧走吧。”说完一把拉起坐在包装箱上的一位年轻女子,另一只手拽过杨明轩的胳膊就要下楼。

“码头那边什么情况?”杨明轩大惊失色,甩开胳膊加大嗓门看向来人问道。

“除了漕帮的几条木船在往汉阳渡着难民以外再无其他船只,东西想要运走已是绝无可能了。”上来的年轻人明知杨明轩会更加失望,依旧如实回道。

杨明轩闻听此言,万念俱灰。

“去米行看看,快......!”片刻过后,心有不甘的杨明轩抬起头来冲年轻人催道。

“是!”年轻人不敢多说,返身朝楼梯口跑去。

看着冲下楼去的年轻人,杨明轩双腿一软,身子晃动起来。一旁的年轻女子见状上前一把扶住。

“嘭!”杨明轩跌坐在地,眼泪夺眶而出。

四个月前,学校着手西迁,校长孔繁语一声令下,千余名师生一起动手,两天的时间,能带走的东西都已打包成箱。

“学校自宣统元年创办至今,屈指算来已有二十九年,不想竟遭此大劫……难不成是我等徒具虚名,德不配位乎?”老校长看着堆满一地的物资,一脸内疚道。

“语公言重了,此乃国家时运不济,你我不过适逢其时而已……这是已经打包的物资清单,你过过目吧。”杨明轩能将手里的文件夹递到校长手中,安慰道。

“图书、档案、实验室设备及资料乃学校之根本,须另觅一地单独摆放,这些东西有一无二,一旦有失便不可再得,果真如此的话你我就真成了千古之罪人了。”老校长合上文件夹,叮嘱道。

“此事语公不必操心,明轩早有安排,教育厅那边一有通知,别的都可以舍弃,你说的这几样东西将在第一时间搬至船上,只是省府和教育厅那头你得多跑几趟,我听说武大已于前天启程去往乐山了,楚怡这边不知何时安排?”杨明轩道。

“华大动身了吗?”校长面容一颤,问道。

“十日前已举校去往长沙。”杨明轩答道。

“我这就去省府,学校这边两件事亟待着手:一、让总务处出一告示,暑假无限期延长,未到校的师生不必再来报到,开学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二、已在校的师生去留自便,愿意随校西迁的留校待命,不愿意的即日起可自行离校。”老校长交待完毕,火速离去。

一连十多天老,校长跑了十二趟市政府,教育厅更是进出了数十趟,得到的答复总是让他们等等、再等等……“各大码头上堆得是一望无际,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过来的机关、工厂、医院、学校等几百万吨的物资都要经武汉西运,你们一个省立职高只能是往后再排排了,等等,再等等吧……”

一等就是三个月,老校长终于绝望了。

“省府和教育厅是指望不上了,另觅他法吧。”回到学校,叫来杨明轩建议道。

“何来他法?大部师生都已离汉,再通知他们来校已绝无可能,尚在学校的师生不过百十人,三十多万斤物资啊,人背肩扛无异于痴人说梦。”杨明轩道。

“桌椅板凳、锅碗瓢勺等物件统统不要了,只带图书档案,可行否?”校长问道。

“那也办不到,仅图书一项就有五万多斤,百十来人如何背的走?”杨明轩摇头道。

“如此说来你我便是万劫不复了……”老校长仰天长叹。

“等等……等等!我妻兄在粮道大巷开米行,他们有自家船只,我上那看看,或许觅得一线生机……”杨明轩猛然开口道。

“速速前往……”老校长站起身来急急催道

米行门口,大侄子玉财正在扶着妻兄德昌坐上一辆黄包车。

“三哥,你这是怎么啦?”见妻兄浑身缠着绷带,杨明轩赶紧上前问道。

“后堂着了倭寇飞机扔下的炸弹,唉……这倭寇实乃猪狗不如。”妻兄愤愤道。

“三嫂呢……玉宝和玉娇没事吧?”杨明轩急急问道。

“她们娘仨无碍,你来之前已去了码头,你怎么还没走呢,日本人已经到九江了。”妻兄回问道。

“上头没给信,一时半会还走不了。”杨明轩回道。

“德慧也还没走吗?”妻兄又问道。

“还没。”明轩道。

“赶紧送到我这来,都什么时候了?快去啊……”妻兄急了。

“米行的船停在王家墩码头,你们一家子抓紧过来,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侄子玉财催道。

“米行都搬空了吗?”杨明轩问。

“粮油家物都还没搬,眼下的这条船太小,只能等下趟了。”玉财回道。

“学校那边的东西一件都没运走,你下趟过来能不能多带一条船。”杨明轩盯着玉财问道。

“我回去后跟德海叔说一声,问题应该不大。”玉财回道。

“你告诉德海叔,学校这边愿意出三倍运费。”杨明轩道。

“一家人不说钱的事,你赶紧回去把我姑妈她们送过来,这就走,中饭在船上吃。”玉财道。

“行,船的事千万记住,姑父这头指望着你呢。”杨明轩叮嘱道。

“放心,侄儿照办就是,你快去接人,记住,王家墩码头。”玉财又催道。

杨明轩不再多说,撒腿往回跑来。

“这个德海叔是何许人也?”听完杨明轩的汇报,老校长赶紧问道。

“我妻兄的一个远房堂哥,是宜昌码头漕帮的一个堂主,手底下有二十多条船,常年往返于荆州至巴东之间从事漕运,偶尔也会来趟武昌,他若肯相助你我今日之燃眉所急便可迎刃而解,我已让小侄带话给他,只要能遣船来武昌,学校可出三倍的运费。”杨明轩回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