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枯木逢春(2 / 2)

加入书签

“什么?帮忙?咱就是给穷人帮忙的,你尽管说吧。”

怀英迟疑了一下,没有说话。

二虎是个急脾气,“大嫂,有什么不好说的,你说,没有咱们办不到的。”

怀英说:“你能到俺榆树屯把那个大财主王大牙杀了吗?”

二虎愣了,憋了半天没说话。

怀英说:“不行就算了。俺一家人都是死在他手,这个仇俺迟早要报。”

二虎抓了抓头皮说:“这杀人的事得团长下令才行,咱说了不算。”

二虎又问:“你是哪里过来的?榆树屯在哪里?”

怀英说:“俺只知道俺是河北那边的,具体位置也不知道,走了七天七夜才到了这里。”

二虎说:“这里是山西地界,这里正打着仗哩,你们没有碰上鬼子可真是大幸啊。”

怀英这才知道这里是山西,不知道自己那天问路时是听错了话还是走错了路或是人家指错了路。

二虎说:“你是想到哪里?”

“俺是到陕西,不是大山的那个山的山西。”

“那你就走对了,到陕西必须要经过山西,但是山西现在正打大仗啊。”

怀英想:原来那个指路的压根也不知道山西在哪里啊?她心里暗自庆幸,这一路上虽然艰苦,虽然死了二女儿丢了小儿子,毕竟自己和明堂都活着,如果真是碰上鬼子,可就都没有命了。

走了半晌,一行人来到了慈县,这里是解放区,也是刘团长的团部,怀英和明堂被排长李二虎护送到了医疗队,医疗队就是一个部队医院。李二虎给医疗队姜队长介绍,怀英是刘队长的亲戚,可要好生关照,姜队长很客气地把怀英和明堂安排到医护室,姜队长亲自为他们进行了诊断,确定是连日劳累和缺食少水造成了身体严重虚脱,需要进行打针和康复治疗。

就这样,怀英和明堂暂时在这儿住了下来。

半个月后,刘团长来到医疗队,看到怀英娘俩已经恢复了健康很是高兴,怀英千恩万谢。

他对怀英说:“我看这里暂时还不安定,下一步这一片还要打大仗,慈县的军部可能也要转移,我看把你们安排到弥城县的栁桥吧,那里是后方和根据地,相对安全也僻静,我看明堂也到上学的年龄了,那里有我们自己的学校。你们的生活也不用担心,我会派人安派好。”

“还是不要麻烦你们了,俺们还是回老家清远吧。”

“我听二虎说了,你们是陕西清远的,我们还是老乡呢!我家是陕西绥德的,离清远不到二十里,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应该是没有人了,我小时候老家闹饥荒,就随父母闯关东,路上都走散了,他们应该是不会回去了。”

刘团长沉默了一会儿说:“清远那地方我知道,还不如咱这儿呢,贫苦不说,而且那边土匪多,地方治安也不好,你们孤儿寡母的,现在天下也不太平,我看就先待在我们这儿吧,等以后全国解放了,我送你们回去。”

刘团长再三挽留,怀英也不好说什么了,她也知道,自己的家人也许早都不在人世了,也许现在不知到哪儿了,在清远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当时陕西闹饥荒,父母即便去不了东北也绝不会再回陕西,再说回清远山高水远,加上兵荒马乱,自己即便不考虑也得考虑儿子,她只得答应了刘团长。

第二天,刘团长亲自带了一个班护送怀英母子来到了那个叫柳桥的地方,柳桥是柳河乡一个较偏僻的村子,这个村子在一个深山沟里,的确如刘团长所说,山清水秀,很僻静,地如其名,一条名叫柳河的小河从村里穿过,河边是密密的柳林,河上有一坐小石桥,桥的一头连接着这个小山村,柳桥有两多,柳树多,柳姓多。

相传柳桥起初只有几户人家,没有村名,人们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宋朝末年,有位柳姓富商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安家,在柳河上建起了一座桥,起名叫柳桥,并在沿河种了许多柳树,从此这里也有了村名叫柳桥,后来陆续有人迁到这里,柳桥就成了有着上百户的大村。

这儿的村民都认识刘团长,见了他都热情地打招呼,刘团长是个很爽朗的人,见个孩子也要笑呵呵地吆喝两声。

进村走了没多久,来到一个围着篱笆的小园前边,小园中是一座青石瓦房,刘团长说:“到了。”

说着他跳下马来,去打开篱笆门,让战士们就地休整,然后领着怀英母子进了院。小院虽然没有人住,但收拾的干净整洁,小院中还有一块菜地。

房子前边有个葡萄架,下面摆着两个石桌。

刘团长说,这里原来是他在当地打游击时的一个临时指挥所,也是他战斗闲暇时休养的一个地方,因为现在战事紧,居无定所,就不用了。

刘团长带他们进了屋里,看出来刘团长人粗心细,这之前已经派人把居所整理的干干净净,这是一个有着三间居室的房间,屋内设施一应俱全,桌子凳子床铺和锅碗瓢盆都准备好了。

怀英感激地说:“刘团长,你太周到了,这叫我们怎么好呢?让你操了这么多心。”

刘团长哈哈一笑:“这是我应该做的,谁让咱们老乡又是同命相怜呢!”

说起同命相怜,怀英想起刘团长说自己也是个苦命人的事,就问刘团长:“团长那天说咱们都是苦命人,是怎么回事儿啊?难道团长也是贫苦出身?”

刘团长叹了口气,他把怀英让到厅堂坐下来,刘团长让警卫员泡上一壶茶,然后讲起了自己的身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