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再添孩子(1 / 2)

加入书签

彼时傅恒才回房,换了身便服,晚膳还需两刻钟才能上,他便带着东珊到后园去转转,初冬的天稍有些寒意,但东珊在屋子里闷着也难受,便迎着小风,披着斗篷出来散散心。

枝头梅花色泽浓丽,灼而不艳,东珊正赏着花,忽闻傅恒之言,得知儿子骤然被定亲,她吃了一惊,忙问对方是谁,傅恒神秘一笑,

“你不仅认得,还很熟呢咱儿子也见过她。”

她和孩子都见过的,也就院子里的这些孩子们,还会有谁呢苏棠的女儿可那孩子才一岁,与福灵安的年岁相差太远,乾隆应该不至于给奶娃娃牵红线吧

回想着以前见过的,那些个官家夫人家里与福灵安年纪相仿的小姑娘,东珊猜了几次都猜不出,气呼呼娇哼着,“不猜了,你就直说吧到底是谁”

傅恒心道,她怎么就不猜自家人呢“就是念儿咯”

念儿受到了惊吓的东珊甚至怀疑自个儿听错了,“什么怎么会是念儿他们可是表兄妹啊皇上怎能为这两孩子定亲”

傅恒却觉得表兄妹很好,亲上加亲,知根知底儿,可为何东珊只有震惊,并无喜色

“你不是很喜欢念儿吗她没了母亲可怜,往后她做了你的儿媳妇,一直住在咱们府中,你便可当她的母亲,对她多加照看,岂不妙哉”

东珊当然喜欢念儿,可念儿是她的外甥女啊“他们不能在一起,不能成亲”

“为何不能”犹记得傅新与锦悦成亲时,东珊似乎也说过类似的话,傅恒恍然一笑,“你是说表兄妹成亲,生出来的孩子会有毛病可你看六哥的两个女儿,都很康健啊”

那只能说他们幸运,“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有问题,但极有可能,我们不能冒险。”

傅恒甚感好奇,问她从何处听来这样的说法,“我怎的从未听旁人讲过,历来表兄妹成亲的多不胜数,皆无人反对,为何你如此排斥”

“那是因为他们都不了解”东珊很想说他们不了解科学,但若说出来的话,傅恒肯定还会继续追问,她又该如何与他解释,科学到底是什么。

古人没有近亲不成亲的观念,皇帝直接就赐婚了,这可如何是好焦虑的东珊忙问傅恒,

“圣旨还没下吧你能否与皇上商议,婚事就此作罢”

这还真有些为难,“皇上跟我说的时候,我想着你肯定没意见,便一口应下,已然点过头,怎能再反悔”

难道真要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表兄妹成亲万一将来的孙子出事,后悔晚矣

傅恒并不晓得此事的后果,现下的他无法理解东珊为何笃定会出事,他觉着无可厚非,也就不愿去冒险逆圣意,

“你要知道,很多时候皇上看似随口一说,实则他早有谋算,包括这次赐婚一事,想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会这般安排。毕竟念儿是愉郡王的女儿,她已被封为县主,皇上让咱儿子做她的额驸,那是高抬富察家,是想让咱们与皇室联姻,且他只是知会我一声,不是与我商议,所以我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东珊也明白傅恒的难处,但她还是很不赞同这桩婚事,却又没有旁的法子,毕竟乾隆对傅恒十分优待,所做的一切安排大都对傅恒有利,连他们儿子的路都给铺了,赐婚也是旁人梦寐以求的,她若是再为此闹腾,似乎有些不识好歹,但两个孩子呢

将来成亲后会是如何东珊无法确定,她也没能力去拒绝这门亲事,只能暗自祈祷着老天保佑,希望后代不会被影响。

今年有孕的不止东珊,年初,正月间,纯妃晋封为纯贵妃,到得年底腊月初二,纯贵妃诞下一女。

自三公主出生后,这十四年间,乾隆得的都是小阿哥,今年总算又添一名公主,乾隆心下欢喜,自是对这位四公主疼爱有加。

两个月后,乾隆十一年正月,东珊临盆,后半夜才有动静,卯时孩子尚未出生,傅恒本该去上朝,可他生怕出什么意外,破天荒的缺席没入宫,哪怕会被皇帝训责,他也不在乎,一直守在东珊身边。

上回他被挡在外面,这回无人敢拦他,傅恒全程都在里屋陪着。

好在这是第二胎,东珊时常走动,平日里心情也舒畅,这回生孩子尚算顺利,并未遭太大的罪。

千盼万盼,这胎仍是个男孩,稳婆笑呵呵的道着恭喜,东珊却失望的撇了撇嘴,望向傅恒。

傅恒自是晓得她的心思,亲眼目睹她生孩子的艰辛过程,傅恒心下动容,只觉做母亲太过艰辛这样一个忍着巨大的痛楚,冒着生命的危险替他生孩子的女人,值得他倾尽所有去呵护

满心疼惜的傅恒拿手帕为她擦着汗,笑哄道

“儿子也好,都是咱们的骨血,你可不能嫌弃他,你若想要女儿,且等你养好身子,咱们再接再厉。”

东珊不由想起傅恒的那个梦,想给他生个女儿估摸着不容易啊纵然不理想,可生都生了,二儿子也是她的孩子,她自然是喜欢的。

稳婆为她清洗过后,疲惫的东珊看了孩子一眼,这孩子长得很像她,不大像傅恒,她实在没力气去抱,歪头便睡去了。

嬷嬷抱着孩子先出去,傅恒也没再打搅她,为她掖好被角,而后退出房门,这才入宫去处理政务。

今日傅恒没上早朝,众人议论纷纷,傅恒自知行为失当,特地去养心殿向皇上请罪。

乾隆倒是不在乎的,奈何其他官员都在盯着呢干咳了一声,乾隆端起茶盏润润嗓,而后才语重心长地教导着,

“虽说情有可原,但你终究是没提前休班就缺朝,朕若轻饶了你,往后其他官员的妻妾们生孩子,都拿此做借口,不来上朝,岂不乱了套是以该罚的月俸还是要罚,不能赦免,你引以为戒,只此一回,下不为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