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梦见回来(1 / 2)

加入书签

第二百十四章

十年征战,加上前头的几年,大宋的板块足足大了两倍,一开始赵爵只是想打下邻国,谁让邻国总给他找事,讲道理,赵爵从七岁开始绑定了系统以后,可是十分的老实,并且安分守己的很,从来没想过要造反。

偏偏那些别国的人,总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让他不得不起来反抗,揍他丫的

揍老实了,就安分了。

赵爵就是本着这个想法,不小心就把两个国家给灭了,其实也不算灭,除了皇室没了好日子,其他的百姓的好日子却迎来了第二春。

试问谁不想过好日子

除非那人有那被啥啥的爱好,反正赵爵所看到的百姓,都是喜欢过安稳日子的小老百姓,就是混迹江湖的,最后也是希望落叶归根。

像那些以前得罪不少人,却又没有犯下什么特别严重的罪行的,基本上也就服刑结束后,想隐居的,赵爵那边就给安排在村落或者小镇上,算起来也是给赵爵打工就是了。

干支纪年为甲申年,也就是庆历四年,赵爵已经足足四十七岁,庞昱也已经三十六岁,庞昱还好,他并不像赵爵被系统改造,纯依靠武功内力,加上家族遗传,显得比较年轻,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奔四的人,也就看着二十好几的模样。

可赵九是已经实打实奔五的人,要是长的还像二十几岁,那像话吗

不得已,赵九只能每天早上让庞昱给他画老妆,他真的是太难了,才四十七岁,他就想隐居去了

每天要出门,还要化妆,女生都没他活的细致吧

更过分的是,别的姑娘家家是为了爱美,他则是被迫画丑,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摔

赵爵很不耐烦这样的生活,一点也不自由,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为这,庞昱开始策划起环游世界的旅行,离开大宋,前往别的国家,至少能让赵爵透点气。

至少在外面,没人知道赵爵真实的年龄,也没有人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

不过要出远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赵爵娇生惯养长大的,出门要是啥都没有,他赚这么多银子干啥玩意好看啊。

十年时间,大宋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最大也是最惊人的东西,大概就是那蒸汽火车

因为纯人工建造,所以光是那轨道,就建了好些年,兴师动众就是这玩意了。

当然了,效果也是十分的明显的,蒸汽火车跟骏马不同,它不会累,并且只要有足够的能源,它可以永远的奔驰下去。

不用担心累死,骏马就不一样了,需要足够的休息,不然就死给你看。

大宋如今大概就四条线路,贯彻南北,毕竟轨道需要人力打造,赵爵又不是那种不把人命放在眼里的恶毒之人。

建轨道就比较佛系一点,给的工钱不少,也有不少身强力壮的百姓主动的招工,毕竟这是比一般的体力劳动,要多四五倍。

家里实在穷的,都会选择这个工作,并且这还是日结的。

这让百姓可以自主,缺钱了,可以去铺轨道,吃不消了可以休息,当然了,干活是不能够偷懒的。

像大宋的那些个罪犯们,也不再是全部都去挖矿了,分出一部分来铺轨道,弄的如今的衙门牢房空虚,恨不得多来点小偷小摸的。

这样就能全部送去铺轨道,当前四条轨道还是太少了,想要多几条,那就必须要人手。

正是因为这样,大宋的犯罪率都低了不少,谁也不想去铺轨道,哦,也不是不想去,而是不想免费铺

没错被衙门送去铺轨道的,是没有工钱的

太欺负人了都是人,凭啥没有工钱

都吃牢饭了,还想有工钱美的你

为这,犯罪率也高不了,谁也不会跟好日子过不去,国民幸福感倒是提高了不少。

这京城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状元游街,没错,就是一年一度,随着大宋板块的增大,三年一次已经不够用了,所以每年都有恩科开,大概要等到大宋的朝臣满员快了,才会重新恢复三年一次,目前来说,还是不太可能的,杨家军太能干了,还有狄娘娘的侄儿狄青,同样带领队伍南征北战。

不光是守卫大宋的江山,更是开阔土地。

这堪图年年要做新的,考虑过绘制堪图的人的心情没有

今年的状元姓秦,十几年前,被陈世美抛弃的秦香莲的儿子,因为和陈世美合离后,转头改了姓氏,对此陈世美的爹娘都没有意见,他们的儿子都不认他们了,为了姓氏跟儿媳过不去做什么

更何况秦香莲嫁给了李正,也没有让儿子改姓李,如今东哥被皇帝钦点了状元,儿子骑着骏马游街,秦香莲则是在街上施粥,让城里的百姓,都沾沾她家的福气,图个乐呵。

唯有一人,在角落里偷看着施粥的秦香莲,这不是别人,正是那陈世美。

早就被放出来的他,如今过的十分的落魄,没了功名,加上年纪大了,许多工作都不好找,现在又是实行户籍制,这陈世美的档案上清清楚楚的写着蹲过大牢,谁敢要他

想不到,他在街上,看到了他儿子骑在高头大马上,比他当年还要出息,他当初都没得状元。

若问他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大概就是那贪慕虚荣,抛妻弃子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是后悔,可惜,这个世界没有后悔药吃,现在别说爹娘了,就是娘子孩子都没了,他如今这把年纪,连个伴都找不到。

无论如何,李正都不可能允许陈世美去认儿子,虽说这大宋是以孝为先,但是,你必须先养,才有孝,你连养都不做到,还想要儿女孝顺哪来的美梦

赵祯让人修这律例,自然是为了慈幼院领养的那些孩子,有父母却没有父母养育,自然也就不用孝顺父母,真要孝顺,不如孝顺慈幼院里辛辛苦苦拉扯他们长大的老人。

十年过去了,那些慈幼院里最早的一批孩子都已经长到十三岁了,半大的孩子,大部分都已经懂事了,知道自己是怎么来到慈幼院的。

经过赵爵和庞昱的努力,大宋女子的地位,已经攀升了不少,所以被送来慈幼院的孩子,也逐渐减少。

认识到儿子女儿都是一样的以后,加上家里也富裕,就少有人会把生下来的女娃送到慈幼院去,并且还有人想找当年送来慈幼院的闺女,只可惜,送出去的,想再要回去当朝廷是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