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弹劾(1 / 1)

加入书签

蒋文斌的这两份奏疏,一份弹劾兵部周尚书,一份弹劾李相,内容极其详实。不过周尚书其实算不上是个贪官,而李相世家出身,家中自有子弟经验庶务,也是不缺钱的,因此这两封奏疏,弹劾的都不是贪腐。

第一封,弹劾周尚书渎职、懒政。

第二封,弹劾李相结党、弄权。

弹劾之事只有两件,但都不小。

第一件事就是秦凤路军饷亏空。

蒋文斌辗转得到了一份陈情书,是秦凤路绝云关一名小小的忠武校尉写的。陈情书中写明,前年年末,绝云关厢军已经一连欠俸五个月,发到手的米粮也都掺了砂石。

绝云关的守军的日子过得艰难,眼看过不了年关,驻守绝云关的中郎将因此赴凤州府求见秦凤路安抚使崔文举,请他尽快补发军饷。

谁知军饷没等来,中郎将却被羁押,罪名正是贪污和亏空。

那位中郎将的家人不服,辗转上京想要讨个公道。然而他们到了京城却不知往哪里鸣冤,于是打听了兵部尚书府,在尚书府门口拦了周尚书的轿子。

秦凤路安抚使崔文举是中奉大夫温承平的妻舅,为人世故的周尚书为了不得罪李相,表面上答应一定要彻查军饷亏空案,私下里却给温承平透了消息。

中郎将的家人还在京里,崔文举已经得了消息,他立刻连夜将军饷亏空案审结,所有罪名都安给了狱中的中郎将,急急将人问了斩。

更奇怪的是,中郎将的家人在不久之后,也消失了,不知所踪,再也无人为已经死去的年轻将领喊冤。

兴许是苍天有眼,蒋文斌拿到这份陈情书的时候,这名忠武校尉也已经被灭了口,但这份陈情书却几经辗转到了蒋文斌手中,成为蒋文斌蒋文斌的这两份奏疏,一份弹劾兵部周尚书,一份弹劾李相,内容极其详实。不过周尚书其实算不上是个贪官,而李相世家出身,家中自有子弟经验庶务,也是不缺钱的,因此这两封奏疏,弹劾的都不是贪腐。

第一封,弹劾周尚书渎职、懒政。

第二封,弹劾李相结党、弄权。

弹劾之事只有两件,但都不小。

第一件事就是秦凤路军饷亏空。

蒋文斌辗转得到了一份陈情书,是秦凤路绝云关一名小小的忠武校尉写的。陈情书中写明,前年年末,绝云关厢军已经一连欠俸五个月,发到手的米粮也都掺了砂石。

绝云关的守军的日子过得艰难,眼看过不了年关,驻守绝云关的中郎将因此赴凤州府求见秦凤路安抚使崔文举,请他尽快补发军饷。

谁知军饷没等来,中郎将却被羁押,罪名正是贪污和亏空。

那位中郎将的家人不服,辗转上京想要讨个公道。然而他们到了京城却不知往哪里鸣冤,于是打听了兵部尚书府,在尚书府门口拦了周尚书的轿子。

秦凤路安抚使崔文举是中奉大夫温承平的妻舅,为人世故的周尚书为了不得罪李相,表面上答应一定要彻查军饷亏空案,私下里却给温承平透了消息。

中郎将的家人还在京里,崔文举已经得了消息,他立刻连夜将军饷亏空案审结,所有罪名都安给了狱中的中郎将,急急将人问了斩。

更奇怪的是,中郎将的家人在不久之后,也消失了,不知所踪,再也无人为已经死去的年轻将领喊冤。

兴许是苍天有眼,蒋文斌拿到这份陈情书的时候,这名忠武校尉也已经被灭了口,但这份陈情书却几经辗转到了蒋文斌手中,成为蒋文斌

他只管他在任账面漂亮,政绩卓著,才不会费心去想下一任库部主事点算出这些积累多年的霉变物资时,要怎样向皇上交代。赵主事想得很好,交接时没出问题,自然以后有问题时候算账也算不到他头上。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三年前,朔北将军穆承德与戎狄开战,强夺失陷已久的朔州,穆经略守燕州不能动,镇北将军穆承信也不敢将手中所有军需物资全调去朔州,毕竟幽州也是对敌前线,轻易动不得。

因此安国公急急上疏,要求兵部掏家底。这一下赵主事可慌了,急急求了李相帮忙周旋。李相虽生气,但安插了许久的棋子也不能就此废了,因此找了周尚书,在押运军需的路上设了个“强盗”局。

此事在当时闹得很大,朔州急等物资,兵部押运的物资却被劫掠,押运官兵被杀,足足损失了四成粮食军械,皇上震怒,一面命令彻查,一面急急下令秦凤路调集军需。

事是出在入北境前的绝羽山,三不管地区无人负责,钦差派过去,查来查去也没个结果,最后得出个戎狄人偷偷越界劫掠的结论。

此事就这样被李相、周尚书联手安安稳稳的遮掩过去了,赵主事不仅没丢官罢职,反倒因为几年任库部主事政绩卓著,被李相推举去了礼部做侍郎,去年又外放去了真定府做府尹,倒是步步高升。

而穆经略却因为戎狄人越界潜入绝羽山一事,受到了皇上的申斥。

“北境调军需这件事,文斌拿到了当年的库单,”谢常静这样告诉谢相“还有两位库部司吏的口供。他查这件事时很小心,并没有惊动旁人。”

“你怎么看,”谢相沉吟了片刻之后,没有第一时间发表意见,反而询问儿子“你在御史台也已经许久,我听听你。

他只管他在任账面漂亮,政绩卓著,才不会费心去想下一任库部主事点算出这些积累多年的霉变物资时,要怎样向皇上交代。赵主事想得很好,交接时没出问题,自然以后有问题时候算账也算不到他头上。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三年前,朔北将军穆承德与戎狄开战,强夺失陷已久的朔州,穆经略守燕州不能动,镇北将军穆承信也不敢将手中所有军需物资全调去朔州,毕竟幽州也是对敌前线,轻易动不得。

因此安国公急急上疏,要求兵部掏家底。这一下赵主事可慌了,急急求了李相帮忙周旋。李相虽生气,但安插了许久的棋子也不能就此废了,因此找了周尚书,在押运军需的路上设了个“强盗”局。

此事在当时闹得很大,朔州急等物资,兵部押运的物资却被劫掠,押运官兵被杀,足足损失了四成粮食军械,皇上震怒,一面命令彻查,一面急急下令秦凤路调集军需。

事是出在入北境前的绝羽山,三不管地区无人负责,钦差派过去,查来查去也没个结果,最后得出个戎狄人偷偷越界劫掠的结论。

此事就这样被李相、周尚书联手安安稳稳的遮掩过去了,赵主事不仅没丢官罢职,反倒因为几年任库部主事政绩卓著,被李相推举去了礼部做侍郎,去年又外放去了真定府做府尹,倒是步步高升。

而穆经略却因为戎狄人越界潜入绝羽山一事,受到了皇上的申斥。

“北境调军需这件事,文斌拿到了当年的库单,”谢常静这样告诉谢相“还有两位库部司吏的口供。他查这件事时很小心,并没有惊动旁人。”

“你怎么看,”谢相沉吟了片刻之后,没有第一时间发表意见,反而询问儿子“你在御史台也已经许久,我听听你

路军饷案和当年的北境物资,可这两件案子,在京城办不了。秦凤路安抚使远在凤州,而当年的库部主事现在已经是真定府尹了。就算皇上立刻派了御史钦差去凤州和真定府,路途遥远,一来一回也颇费时日。李相和周尚书怎可能不早做准备应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