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假小子(1 / 1)
梁素莲看到了姜忠奎的眼光,点点头说:“她想去就带她去吧,怡儿从小就有佛性,心肠又好,这等有功德的事不让她去,她定要到智渺大师那里告状,说我们假慈悲,给穷人分粥也舍不得把女儿带去。再说了,就凭她的性格,即使我们不让她去,她也会想着法子的偷溜出去,要真是因为偷溜出去而出了意外,到还不如带着在身边,牢实的看着让人放心。”
既然自己夫人都开口了,姜忠奎也就同意了,看着姜怡得逞的笑着,他觉得有必要与她约法三章:“带你去可以,第一你一定要跟紧在我身边,不能离开半步;第二,到了那你只能在旁边看着,不能去分粥;第三,你得换上小厮的行头,不能以姑娘的面貌出现。这些你能答应吗?”
“能,能,我统统都答应。”姜怡点头如捣蒜。
大家看她如此乖巧,也都不再说什么,姜老太太也乏了,大家也都各自散去了。
第二日,姜怡很早就起来,让翠芹去库房拿了一件崭新的小厮的行头,洗漱完毕后便穿衣带帽,等姜忠奎过来带她出门时,她俨然已经是个小子样了。
梁素莲拉着姜忠奎看着女儿模样,笑着说:“我们家怡儿穿红装美若天仙,穿男装就风流倜傥,当年我们若是真的生了一个男孩,一定也是如此俊美的吧。”
姜忠奎知道梁素莲心底还是对没有生男儿而感到愧疚,于是握紧她的手安慰道:“我倒是觉得女儿更乖巧,更贴心。倘若生了一个顽劣男孩,才让人心烦呢。这一生有了你和怡儿,我已经知足了。”
姜怡看见父母亲如此恩爱,心底也漾起暖暖的温情,走过去搂着他们说:“爹,娘你们放心,我一定听话,不让你们烦心。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你们。”
“你呀,脑子里少想些稀奇古怪的主意就好了,一会要学做首饰、一会要住寺里,一会又要去分粥给那些穷人……其他的姑娘哪里有这些鬼主意,都老实的呆在闺房里绣花,只有你,整天给我出难题。”姜怡的这些前卫的想法让梁素莲有些跟不上,她担心女儿如此古怪,将来出嫁了,在夫家可能不会讨家婆喜欢,所以忍不住责难。
“听见没有,以后少给你娘出难题。”姜忠奎点点姜怡的鼻子,假装嗔道,他因为长期经商接触过许多的人,所以他并不像一般的家长那么古板,也是因为他思想的开明,所以对女儿的一些奇思异想并不反对,反而想着办法去帮她实现。
姜怡点头,她整理好自己的衣帽,然后跟着自己的爹、娘走出院子。
院子外,正巧崔姨娘也带了佩筠来到院子门口,她看见佩筠也一副小厮的打扮,走过去拉了她的手:“哟,好俊俏的小子,如果我是女子,一定非你不嫁了。”
佩筠看着姜怡笑着没说话,崔姨娘却在一边接了嘴:“怡儿那么小就想嫁人了?不过这也好办,好在我们凉州城大,像佩筠这样俊俏的也不是没有,今儿起我就帮你留心着,定会有合适的。”
姜怡噘了噘嘴:“我是在夸佩筠俊俏,才不是想嫁人。我这辈子都不嫁人,我这一辈子都要陪着我的爹和娘,伺候他们,孝敬他们。”
“我的好姑娘,姑娘大了都是要嫁人的,哪有一辈子陪着爹娘的。”
崔姨娘笑姜怡的年少不更事,然后转头对姜忠奎和梁素莲说:“怡儿的想法真是可爱,前些日子老太太还跟我说了,让我们留意着有没有好的人家,说若有,也可以先换了生辰八字,定个亲。”
说罢,看着上下打量着姜怡,那眼神,仿佛在为她寻配一个合适的人选。
姜怡压根就不想嫁人,但是也懒得跟她再费口舌,转身不再搭理她。
崔姨娘只当姜怡不好意思了,所以没往心里去,仍旧说个不停,倒是梁素莲看出了姜怡的不乐意,于是拉着崔姨娘说:“怡儿还小,这事先不着急。”梁素莲顾及崔姨娘的情面,所以说话比较婉转。
但姜忠奎就不同了,他讨厌崔姨娘的多事,直接板了脸孔,面无表情的说:“怡儿的事,我们做父母的自然会为她做主,就不劳烦姨娘操心了。”
崔姨娘看姜忠奎似乎有些不高兴了,立刻收了声音,说了句:“那自然是应该父母做主。”然后自讨没趣的离开了。
听到崔姨娘走了,姜怡这才回过头来对他爹说:“爹,你不要听那崔姨奶奶说的什么女儿大了就要嫁人,我这辈子都要留在你们身边,你们可不许赶我走,不许逼我嫁人。”
她爹听了,只道是女儿孝顺,立刻换了慈爱的面孔说:“那是自然,你若是真想嫁人了,爹还舍不得呢。”
梁素莲听得他们两的对话,笑说:“你们父女俩又再说那些不靠谱的话了。要我看,你们还是快点出门吧,这日头都快晒头顶了,外面等你们分粥的人,怕是望眼欲穿了。”
姜忠奎笑着说:“你不提醒我,我还真要忘了时辰。”于是跟梁素莲道了别,带着姜怡等一行人,向姜府的大门走去。
大门外,空旷的地带早有人已经支起了三只大锅,锅下架着烧的红旺的柴火,锅里煮着稠稠的白粥。大锅旁边聚集了许多的灾民,他们拿着碗,眼巴巴的看着锅里的粥,等待着。
当早晨的太阳冉冉升上天空,阳光洒在那大锅上时,锅的旁边聚满了人,大家叽叽喳喳的说着话,周遭一片嘈杂。突然,姜府的正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姜忠奎带着姜怡、佩筠、管家和几个小厮,缓缓走下大门的台阶。
霎时间,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他们。
管家向众人抬了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清了清嗓子,大声向众人说道:“天灾无情,毁了大家的一年的辛劳,让土地颗粒无收。我们家老爷知道此事后,特地从库房拿出银子,到粮铺买了米,在这里支了锅煮了粥,分给大家,让大家能够熬过这一难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