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 西征已定 孤可向东(1 / 2)

加入书签

哪怕察觉到刘封的眼神很危险,可看着眼前这位身穿汉军高级将领服饰的男人,车师国王一时之间也不敢乱动。

  在车师国王心中浮现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或许是方才的动静太大,才引来了眼前的这位汉军上将。

  而从这位汉军上将身后的稀少人数可知,想来目前无意中撞破他行动的,也只有眼前这位上将而已。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车师国王心中立即有了两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就是,他想尝试着拿金银买通眼前的这位汉军上将。

  天下间,又哪有不偷腥的猫呢?

  第二种方案也很简单,若是眼前这位汉军上将不接受他的钱财,那他就直接弃械投降,放弃今晚的行动。

  只要明面上不与汉军起冲突,哪怕今夜的事被糜旸知道了,车师国王觉得事后也总能找出理由应付过去。

  毕竟据先祖的记载,汉人一向要面子。

  因此只要自己跪的够快够彻底,想来汉人也会对他大人不记小人过。

  抱着这两种打算的车师国王,先示意身后的西域卫士放下手中的武器,尔后他便一脸堆笑地朝着刘封走去。

  车师国王认为自己的举动,足以让刘封放下戒心。

  车师国王想的是没错的,天下间不偷腥的猫是很少,刘封也不是那极少数的其中一个。

  但车师国王没想到的是,刘封想要的绝不是什么金银珠宝,他要的是权力。

  而要想让心中的野望成真,车师国王在刘封心中,早早就被定下了死刑。

  就在车师国王来到刘封身前三步之内正欲开口之际,车师国王的脸上突然浮现了惊恐的神色。

  因为他看到了刘封正毫不犹豫地挥舞起手中的钢刀,朝着他的脖颈处砍来。

  距离接近能让车师国王清楚地看到刘封的每个动作,只是多年养尊处优的生活,让身宽体胖的车师国王无法躲开刘封的必杀一击。

  须臾过后,随着一道血红的刀光浮现,车师国王那颗带着不可置信神色的头颅,已然跃上半空之中。

  刘封果决的斩杀车师国王,这一幕就连车师国王身后的众多西域卫士也不曾想到。

  当车师国王的头颅落地之时,他们还依然处在震惊之中。

  而很明显,刘封也不想给他们反应过来的机会。

  “杀”!

  一声厉喝从刘封的口中发出。

  当这声厉喝响彻在众人耳边时,刘封身后的早就按捺不住的汉军,立即就挥刀冲向了身前的敌人。

  西域诸国不知道的是,当他们想为了自身利益算计大汉的时候,他们就已然站在了大汉的对立面。

  切身利益不同,何来一体之说?

  这种行为,亦可明确地被称为谋逆!

  ...

  于长安皇宫的朝阳殿内,刚刚被内侍唤醒的刘禅,正一脸迷茫的看着下方的众臣。

  当张苞将“西域诸国谋逆”的消息传到诸葛亮的手中后,诸葛亮就立即以相国的身份,深夜召集众臣来到皇宫内。

  而身为吉祥宝宝的刘禅,自然也逃脱不了从温暖被窝中被唤醒的命运。

  困意犹在的刘禅,不自觉地揉了揉眼睛,然后他下意识地将目光汇聚在诸葛亮、糜旸以及张飞三人身上。

  在见到这三人都在后,刘禅心中安定了不少。

  刚才刘禅就从内侍的口中得知了“西域诸国谋逆”的消息,尽管刘禅想不通西域诸国为何要如此做。

  但对于任何一位帝王来说,谋逆二字是最让他们感到不安的,及最让他们感到厌恶的事。

  好在他们三人都在。

  只要他们三人在,哪怕有消息说魏军打到了长安外,刘禅都觉得安全感十足。

  身为君主的刘禅,本想开口询问下诸葛亮,“西域诸国谋逆”的具体情况,可他在看到殿内的大臣,大多一脸肃穆之色后,他也就打消了心中的这个念头。

  正如刘禅所看到的那般,眼下朝阳殿内的大臣虽多,却无一人发出声音。

  他们的脸色很复杂,不解有之,但更多的是义愤。

  对于不知内情的大臣来说,自从西域诸国使节来到长安后,糜旸为了给他们好的待遇,特地耗费人力物力修建了一座四方馆。

  而为了安抚西域诸国的心,糜旸更是不在四方馆内放置一兵一卒。

  这样的待遇与礼敬,在整个大汉的历史中,都是相当少有的。

  可是这样的待遇与礼敬,换来了什么呢?

  谋逆!

  一种浓厚的被背叛的感觉,正萦绕在每位汉臣的心头。

  要不是考虑到场合,有些大臣恐怕都对西域诸国破口大骂起来了。

  蛮夷就是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就是一群养不熟的白眼狼。

  就在许多大臣在心中对西域诸国口诛笔伐之际,一道急报被送至了朝阳殿内。

  “禀报陛下,西域诸国的叛逆,已经被刘将军平定。

  东吴的两位使者,也顺利被刘将军的部下找到,他们只是受到了惊吓,并无性命之忧。”

  听到这一则消息时,糜旸眉毛微微耸动。

  刘封顺利平定西域诸国的叛乱,这是预料之中的事。

  可张温与周鲂二人,能在刘封到来前,顺利逃开西域诸卫士的捕杀,这倒有些出乎了糜旸的意料之外。

  糜旸不禁对张温与周鲂二人藏匿在何处,感到有些好奇起来。

  而诸葛亮在得知西域诸国的叛乱被顺利平定后,他第一个起身对着刘禅拜道:

  “天佑大汉,天佑陛下。”

  说完这句场面话后,诸葛亮随即话锋一转,对着刘禅进言道:

  “叛乱虽然已经平定,然正所谓有罪者不惩,难以令天下人心服,更会暗中助长不臣之心。

  臣请陛下明鉴。”

  说完这番话后,诸葛亮便不再继续进言。

  刘禅听诸葛亮的话,正听得好好的呢,他还想着诸葛亮直接帮他拿主意就好了,没想到诸葛亮话就说了一半,这可让刘禅感到有些难受了。

  明鉴?

  该怎么鉴呀!

  刘禅立即将求救的目光看向糜旸。

  刘禅的想法很简单,他倒不是说完全对这事没看法,可刘禅也知道他的看法一定没糜旸的好,既然如此,为何不让糜旸直接拿主意呢?

  见到刘禅的目光望来,糜旸思索一番后,起身对着刘禅拜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