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三章 蛇欲吞象 魏爷来也(1 / 2)

加入书签

被陆逊留下来负责镇守州陵的,是东吴宿将潘璋。

  当时日进入到九月后,江南的天气,就不可避免地变得阴冷起来。

  特别是州陵就位于江边。

  江上不断涌来的水气,更加深了这层阴冷。

  脸上有着刀疤的潘璋,正带领着亲信在巡视着江防。

  由于近来长江的水位,变得越来越浅,导致那些原本隐藏在江中的铁索,有些露出了江面之上。

  望着远处那密密麻麻的铁索,潘璋心中并无多少担忧的心思。

  他来巡视,最多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待略微巡察了一圈江防后,潘璋揉了揉干燥的手,回到了州陵城中。

  刚刚坐下,潘璋言语中就带着遗憾地说道:

  “今次出征,吾只遗憾未能瞧见中秋之烟火。”

  中秋节起源于先秦,在经过两汉四百年的发展后,已渐渐成为汉民族传统节日中重要的一环。

  这一点在南方地区,尤为显着。

  对于南方地区的人来说,中秋节在当下,有着家庭团圆的美好寓意。

  潘璋表面上是在说想念中秋节的烟火,但实则是在对亲信抒发思亲之情。

  而思亲之情,可谓人人皆有。

  诸位亲信在听到潘璋的话后,脸上无不露出遗憾之色。

  但很快的,他们脸上的遗憾之色就消失不见。

  “若一切顺利的话,大将军或许能在年前攻克公安。

  到那时,吾等愿随将军一同在公安城内,观荆州之烟火!”

  说话的人,为扬州人士。

  为扬州人士,他口中却说着要观荆州烟火,初听有些鸠占鹊巢的意味,但再仔细一想,这句话又透露出当下吴将的野望,或者说自负。

  荆州迟早会是他们大吴的疆域之一!

  潘璋听出了属下的野望与自负,但他并未因此怪责属下。

  因为类似的想法,在潘璋的心中更为浓烈。

  不久前潘璋刚刚收到来自陆逊的最新军报。

  尽管徐盛那里出了点意外,但徐盛好歹勉强也算将陈到的援军牵制在了洈山附近。

  除去徐盛那方面外,江陵通往公安的陆上各条要道,皆有吴军的精兵强将驻守。

  至于水路,想起方才刚刚看到的众多铁索,潘璋压根就没担心过这一点。

  而在水路,陆路皆被己方牢牢控制的情况下,就算是糜旸及时从宛城返回,又能有何为呢?

  说实话潘璋还有点希望,糜旸能够亲自回到江陵城中。

  这样当糜旸看到那铁索横江的场面后,脸色定然很难看!

  一想到这一点,潘璋就突兀地在诸位属下面前大笑起来。

  众属下不知潘璋为何突然发笑,可想到当下己方占据的优势局,他们也被潘璋的笑声带的大笑起来。

  真是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呀。

  但潘璋不知道的是,正如他所愿那般,回到江陵的糜旸,的确在观察着长江上的众多铁索。

  只是糜旸的脸色,却一点也不难看。

  望着在江水的带动下,略微有所起伏的铁索,糜旸对着身旁的魏延说道:

  “吴国的工匠,在偷工减料呀!”

  听到糜旸的话后,魏延差点笑了出来。

  依照当世的常识,若是足铁的物件,是应该直接沉入江水中的。

  哪怕长江的水位有所下降,又岂会有些部分会显露在江面上呢?

  从这一点足以证明,吴军近年来打造出的铁索,绝不是全身内外都是精铁锻造。

  不过这一点也属正常。

  虽说自春秋以来,吴越地区的冶铁业就一直发展的不错,可再怎么发展,也要受到时代的局限。

  长江的部分流域,面积是不小的。

  要想打造出,完全阻隔那部分流域的铁索,是个相当巨大的工程。

  东吴不是苏联,他没办法在短时间内,以最高质量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

  而吴国工匠“偷工减料”这一点发现,无形中会让汉军接下来的行动,更加顺利起来。

  糜旸再次看向一旁的魏延说道:

  “今夜,不要让孤失望!”

  糜旸话语中的嘱托意味很浓厚。

  知道内中紧要的魏延,连忙对着糜旸一拜道:

  “请大将军放心,臣亦是荆州人士,水性颇佳。

  今夜之事,断然不会有所差错!”

  听到魏延的保证后,再看着长江上久散不去的雾气,糜旸点了点头。

  ...

  时间过得很快,好像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夜色就笼罩住了整片天空。

  而当天空中的月光,朝着江陵城外照去时,空中出来捕猎的猫头鹰,好似发现了什么令它畏惧的事一般,扑腾几下逃离了这片空域。

  那么猫头鹰,看到的是什么呢?

  只见这一刻,在江陵城外的港口中正灯火通明着。

  大量的汉军,宛若暗夜中的幽灵一般,正林立在港口中,浑身上下散发着杀意。

  而站在火光中的魏延,正满头大汗的亲自指挥着士卒,陆续将一些巨物放入江水中。

  能让魏延在寒冷的夜晚头上都是汗,可是他今夜的任务,定然不一般。

  借助着周围的火光,可以隐约看到那些被放入长江中的东西,好似是船的形状。

  但相比于寻常的战船,那些东西却显得格外巨大。

  若有人拿着火把,去往那些东西的跟前仔细观看,就会发现那些东西竟然是一座座木筏!

  那些木筏,每个周长都达到百余步。

  当这些巨大的木筏,全部被放进长江中,竟一时间呈现了遮蔽长江之态。

  见所有的巨型木筏,都已经进入水中,魏延从岸边直接跳上了为首的一座木筏上,然后下达了全军出击的命令。

  在水战中,雾气是个绝佳的利器。

  因为雾气常常会影响到敌军的视线。

  为了对付吴军,糜旸一共准备了数十个大木筏。

  在那些大木筏上,不止有着荆州中善水的士兵,还摆放了许多草人。

  糜旸给那些草人,穿上了吴军的军服,木筏上插得也是吴军的旗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