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发兵(2 / 2)

加入书签

永不加税的话,赵旧就得被那些相公们将军们合起伙来弄死,谁敢答应?

永不加赋,成全的是皇帝个人的名声,真正的损失有多少?

被吹成千古一帝的康麻子,就是利用这一个语言陷阱,吸引了不少的声望,还成就了自己的名声。

赵旧只是提前拿出来用了而已。

此话可以当放屁。

也可以永远记载在宋赵家祖庭。

就如同那一句不杀士大夫与言官。

就如同那几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中国古代赋和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赋税制度起源甚早,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进一步肯定和发展了已往的赋税制度。

“赋共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之用。”——即赋供军队需用;

“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

——即税供国家祭祀,政事需用。

“税”字由“禾”字和“兑”字组成,本意是指的地租;

赋”字由“贝”字和“武”字组成,是在国家对外有战事的时候额外征收的,赋和税,各有用途,征收的

办法也各自不同。

康熙所谓的“永不加赋”,是由特定背景缘由的——清朝实施地税、丁银分征。

在康熙年间,人丁增长很快,而这些增加的人口大都不入户籍,这样一来,满清政府对这些人无法进行控制和管理,地方官吏豪绅又乘机压榨,使得贫苦百姓不得不迁徙、流亡,而流动人口日益激增,干扰到社会安宁,引起社会动荡。

但是,“永不加赋”即永不加丁税(人口税),只收田租。听起来不错,然而,实际上并不算是仁政。

在中国历史上两税制,早已将丁税摊派入地租,明中期出现了一条鞭法,将田赋,丁税,杂役等一并征收,满清其实不过恢复明朝旧制而已。

而百姓,或者准确的说是汉族百姓,他们身上的重担其实并没有什么减轻,丁赋少了,但是各种税收更加沉重。

汉族百姓必须养活那数量越来越庞大的八旗子弟,供他们白吃白喝;

还有后来的摊丁入亩其实把丁赋加到田税上了,根本算不上减少,而且面对满清政府越来越大的开支。

加之清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农民手上的田地越来越少,于是各种税收也比之前更多更高了,汉族百姓的日子也更加不好过。

从贫苦的农民身上又能榨出来几两油呢?

而且大宋朝本身注重的并不是完全依靠地租,相当一部分经济是来自于商税,赵旧的想法和那位康麻子可不同。

一方面大宋不需要圈养庞大而臃肿的皇族和八旗子弟,所以,赵旧打算逐步地用商税代替田租,是大宋的老百姓看到切实的利益。

等到经济发展起来,赵旧就打算彻底免去田租,实现天下无田租这一超前构想。

但是这一步却要很久,而永不加赋这一条则可以马上实行,赵旧需要用他的声望推动宋国这一战争机器,获得庞大的战争红利。

只要完成前期的资本掠夺,大宋可以宣告进入半资本半封建社会,这一切的前提是需要大宋成为一个商业极其发达的国家。

就像四川张浚那时居然抽掉了五年的赋税,来维系战争,底下的老百姓也是苦不堪言,就留下了一份口粮,把身家性命都舍出来了。

幸好大宋在西北打赢了。

风险全部给老百姓分摊了,要是打了败战,那些四川的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啊。

赵旧对团子公公解释了一番,团子公公这才幡然醒悟,赵官家也对承诺过了,虽然现在给不到百姓确实的利益,但以后他会给予补偿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