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行走在通途大道(2 / 2)

加入书签

以后人才多了,肯定是要搭建完善的政府部门,可现在是创业初期,只能去繁就简,而且他也不会放弃以乡作为基础行政单位的方法。

这种玩法,动员能力真的很强大,他现在就敢说,如果外敌入侵,短时间之内,他就能拉起一支几十万的大军守卫家园。

这些人都是经过初步训练,有一定的装备基础,能作战杀敌的兵卒。

配备投矛器的飞梭已经普及,几个战略要地也已经装备了正卒淘汰下来的武器,几千张胡人的软弓也发了下去,以后还会继续补充。

各处武器工坊正源源不断的制造武器,安平军的装备正在更新换代,除了铁甲和优质弓弩,正卒已经不再缺少战具,特别是环首刀和长矛大戟都在淘汰旧装备。

夹钢法打造的刀剑、矛头、槊锋,比原有的装备要优秀很多,按工匠的判断,不次于三十炼的良品,刘襄要普及全军。

至少在幽州五郡,他不怕敌人入侵,幽州民风彪悍,有得是不怕死的悍卒。

他的势力已成。

下一步就是囤积粮草,精选战具,等待时机。

走在水泥板铺就的大路上,他感慨万千信心满满。

大军一路前行,刘襄在海阳离队,他要去看看海南的高炉,直接炼钢一直没成,只能出产白口铁,还需要后续加工渗碳才能成钢,虽然产量提高了不少,可没有达到要求。

刚到城外就看见一架水车,在专门修出的水道里,不紧不慢的转动。

刘襄很感兴趣,凑过去细细查看,水轮直径将近一丈,没有汲桶,全是桨叶一样的东西,安装在轮子外圈,这是扩大面积加强水力?

身边的工师解释:“将军命令试做水锤,这个就是成品。”

“效果如何?”

工师面红耳赤。

不用说了,肯定是没成。

刘襄摇摇头,新技术的开发,总是要有坎坷的,得理解。

见他如此,工师声若蚊蝇,羞愧难当:“能春米。”

还是老问题,力度不够,无法锻铁啊。

解决的办法,他倒是能想到,加大水流的流速,扩大水轮的尺寸。

拦河筑坝,抬高水位,自然能加大水力,可汉代的生产力,这是个大工程,而且也没有船闸技术,会影响通航,截断水运,海阳这里不适合这么干。

“水轮的尺寸不能再扩大了吗?”

“试过做大水轮,重量太大,轮轴易损,更转不动。”

也对,汉朝又没有轴承技术,水轮做大,重量增多,摩擦力翻倍增加,没想象的那么简单。

新技术的应用,无法脱离生产力的约束,光有脑洞是不行的。

得寻找水力充沛,又交通便利,还得不影响水运的地方,至少有了试做的实物,有了方向,总会解决的。

wa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