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整编扩军(2 / 2)

加入书签

他计划,把保安团整编成一个人数高达三千人的加强团。

首先是步兵营,由目前三个步兵营,扩充到五个步兵营。

然后,在团部之下,设立七大直属连:警卫连、卫生连、机枪连、骑兵连、工兵连、通讯连,侦查连。

警卫连不用说,作为李牧的卫队,负责保卫他的安全。接下来会把原有的警卫连去芜存菁,经过调查身世来历的后,把缺额补满。

卫生连:主要是军队的医护人员,专门负责全团的医疗卫生安全问题。不过,这个专业性比较强,目前李牧已经让牧武商行在武汉招募人员,争取招募一批,培养一批,把军队的医疗系统建立起来。

机枪连:这是李牧为了加强火力成立的。一架机枪需要一个射手,一个弹药手两个人操纵。一个机枪连,总共需要四十五挺机枪。

李牧这次,总共采购了一百八十挺捷克式轻机枪,剩下一百三十五挺。每个步兵营能分二十七挺机枪。平均下来每个步兵连,有九挺捷克式轻机枪。

再往下平均,每个步兵排能分三挺,每个步兵班能分一挺。

一个步兵班配一把捷克式轻机枪,论火力,不下于光头嫡系。

接下来是骑兵连:以目前国内的交通水平,特别是内陆地区,不通火车,骑兵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不过,骑兵也是专业的兵种,需要战马。目前,李牧已经让牧武商行寻找骑兵教官,至于马,也已经委托专门的商家去草原采购。

相信,搞个骑兵连不是问题。

然后是工兵连:工兵还是挺重要的,现在战争中必不可缺,李牧成立工兵连,就是想先培养一批相应的人才,为未来扩充打下基础。

刚好,有工兵教官,组建工兵连不成问题。

还有通讯连:主要就是上传下达,传达李牧的命令,而且,还要会使用电台,这才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另外,未来还要学会在野外布置电话,这方面更需要专业性,目前牧武商行正在大力招募,能招几个招几个,李牧现在也不指望通讯连满编,慢慢来。

至于侦查连,就不用说了。

另外,这次买的三十门德制Grw  34型中型迫击炮,李牧计划五个步兵营各分六门,直接配置到连一级。

每个连专门配置一个直属迫击炮班,配置两门制Grw  34型中型迫击炮。

如此一来,步兵营的火力就相当强大了,每个班都有一挺轻机枪,每个连都有两门中型迫击炮。而且还不是国内这些质量堪忧的山寨货,都是原装的国外货,质量精良。

放到国内军队中,这个配置,也算是罕见的。

按照这个规划,五大步兵营,七个直属连,再加上接下来招募的专业性人才,满编的话,整个保安团的人数能达到三千两百多人。

初步理清了军队的架构,李牧又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建设上,首先就是军营,这么多部队,兵种也不一样,不可能全部驻扎在一块。

如今方圆数十里,除了总部,也就是团部所在地,其他地方也陆陆续续修了六七座军营。

为了便于行军,也方便百姓,让逃荒的人也有一口饭吃,李牧又雇了一大批人专门修缮附近的道路。

另外,想把南阳经营好,白河这条水道也很重要,不论是运输物资,还是运兵,都挺方便的。

而且,白河两岸同样是附近几百里的物资集散地,往北甚至能辐射到陕西和山西,商业价值不小。

李牧又雇佣了大批人手,重新修缮码头,建了不少的仓库,以后从新加坡采购的物资,也会拿一部分放在这里发卖。

就这样,以保安团驻地为中心,方圆几十里,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和练兵场。

无数的民工在这里忙忙碌碌的,还有一队一队的新兵,被不知疲倦的操练着。

……

南阳这边的事情理顺,各方面都走向正轨,李牧乘坐汽艇再次来到武汉。

大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在全国各地云集武汉的小商行和小商家努力下,库房里的货物已经出手了半数。

回收的款项,全部用来收购猪鬃和桐油,目前已经囤积了一大批。

在武汉坐镇了几天,这天李牧看报纸,除了淞沪会战外,出现一个新的热点,大学内迁。

抗战爆发后,最先迁徙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

早在七七事变前,北平的局势日益危急,为了防止突发的不利情况,清华大学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长沙。学校拨巨款在长沙岳麓山山下的左家垅,也就是今天的中南大学,动工修建一整套的校舍,为迁校做准备。

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陷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南京陷落后,三八年二月,学校再次西迁至昆明,也就是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

在这三所顶尖名校的带领下,接下来两年,国内的各大高校,只要有能力,纷纷开始了西迁。

也有很多高校,和私立大学,因为财力薄弱,没有能力西迁,也找不到合适的落脚点。学校办不下去,许许多多都无奈解散了。

李牧坐在那里思考了很长时间,人才向来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西迁就是一个好机会,国内的那些名校不指望,不缺接收的地方。那些无力西迁的,是不是可以帮帮忙,帮他们迁到南阳去。

没钱他可以拨款;没校舍他可以建。

安排牧武商行帮他物色几家合适的大学,先接触着,李牧在武汉又招了一批设计师和建筑师,再次返回南阳。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李牧看过资料,那些西迁的大学一路上真的挺惨的,刚迁一个地方,没俩月小本子打来了,又要匆匆找下一个落脚的地方。

很多高校,都是迁了好几次,才找到合适的落脚点。那条件就别说了,看看围城里的方鸿渐,很多时候饭都吃不饱,校舍也破破烂烂,凑合了事。

南阳不缺人力,他也不缺钱。李牧这次回去,就要在南阳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先建一片合适的校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