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退守夏口(1 / 2)

加入书签

第106章  退守夏口

        “多亏元长所练之军英勇善战,又有翼德据水断桥,沉着指挥,子龙前后七次冲阵,方的拖延了时间,我等随主公一路向西,直至云长来接应,亦未曾遭遇任何追击。”

        徐庶一脸感慨的对着张溪讲述了完了整个长坂坡之战。

        张飞据水断桥后,曹纯被赵云的突击吓到了,不敢全力冲击车阵,再加上后来赵云又三次率骑兵杀出,杀的不光曹纯和曹休心惊胆战,大部分虎豹骑都被吓的不敢跟赵云交战。

        毕竟,这位手下就没有一合之敌,那上去干啥,送死啊?!

        因此,虎豹骑被杀的锐气丧尽,进攻不利,一直让张飞拖到了关羽率领的援军到来。

        而关羽援军一到,曹纯就知道大势已去,明白现在就算击破车阵也没有意义了,所以带领剩下的三千虎豹骑直接退走,不给关羽任何机会。

        如果说赵云是疑似可能在万军中取自己首级的话,那么来的这位,他不是疑似,他真的可以,而且有例证。

        关羽能带领援军过来,那就说明刘备已经逃走了,这种情况下曹纯才不想跟关羽正面交锋呢。

        一个不一定打得过,另一个是打赢了没好处。

        刘备都跑了,哪怕战胜了关羽也算任务失败要是不小心伤了关羽,说不得还得被曹操给念叨一顿,何必呢。

        就此,长坂坡一战结束,张飞依然据水断桥,打出了名将风采。

        而赵云.嗯,这次不用被人质疑了,连上一开始追杀曹休的那三次胜利,赵云这次是实打实的七进七出,杀得曹军胆寒不敢交战。

        就是没有了临危救主的名声张溪感觉好像有点对不起赵云,但又感觉好像没有对不起。

        不管怎么说,虽然张溪没能亲历这场长坂坡之战,但通过徐庶的嘴里说来,张溪还是能想象到其中的困难和波折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刘备军没有被虎豹骑冲散,军中将士的家眷们也没有离散,甚至还保护了数万百姓行进到了汉江口,等着前往江夏重新安家。

        可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但在刘备看来,这还是一场失败——他没能在樊城挡住曹操南下,也没有达成进去江陵御敌的目的,现在只能匆匆逃亡,前往江夏投靠刘琦。

        至于刘琦是什么态度,刘备心里也没有太大的把握。

        时间太短,刘备觉得己方对江夏的渗透力度并不大,所以就在汉津口,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商量达到江夏后的行事方法。

        张溪,陈到两人都参与了这次秘密会议,在会上跟刘备汇报了现在的江夏情况。

        张溪作为江夏督邮,已经掌控了一部分江夏军事的处置权,刘琦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戒备的心思。

        陈到也已经掌握了三千士卒的军队,这些军队,陈到可以保证是忠于刘备的。

        至于其他人.陈就已经被张溪策反,他指挥的万余水军也基本都是听陈就的而不是刘琦,苏飞虽然是刘表的人,但他本人已经委婉的表达了投靠刘备的意愿,也已经见过刘备了。

        剩下的事情,就得看刘备能不能真正吸收他们,让他们为刘备所用了。

        至于黄射掌握的七千人黄射只会为了自己的权势考虑,他不会放手兵权,但也不会倒向刘琦。

        可以说,江夏的军权,已经大部分掌握在刘备的手里。

        至于江夏政务,这个张溪不太了解,这是陈震在掌控的但就刘琦这个人的性格和能力,你指望他能在江夏掌控多少政务和官员任免权,那也是想得太多了。

        刘备搞清楚江夏的实际情况后,顿时整个人都轻松多了。

        张溪等人已经做的不能再好了,这种条件下,要是刘备还做不到掌控江夏,那他就不是那个颠沛流离后还能东山再起的汉昭烈帝了。

        刘备军在汉津口停留了十天,在所有百姓都已经被水军送往江夏后,刘备这才自己乘船,带领士卒南下,前往夏口。

        刘琦方面已经送来了书信,约定了在夏口跟刘备见面。

        刘琦这会儿已经有点发懵了。

        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父亲去世,刘琮继位,曹军南下,刘琮投降,刘备败走.连续的打击,已经把刘琦本来就不算太坚强的意志摧残的差不多了。

        刘琦现在很慌,非常担心曹操会顺势进攻江夏,自己的小命会因此不保。

        如果不是陈震竭力劝阻安慰,刘琦说不定早崩溃了。

        不过刘琦有一点比刘琮强,他身边没有荆州世家的钳制,也不会被荆州世家们绑架后做出直接投降的决定刘琦还是不想放弃自己父亲留下来的这些基业。

        有没有能力是一回事,打都不打就选择投降,那是另一回事。

        但刘琦也知道自己的本事,知道自己肯定不是那个天下闻名的曹丞相的对手,所以现在刘备就是他唯一的救命稻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