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来都来了(1 / 2)

加入书签

事实上,罗镇的战斗在齐国第3军集结的时候还没有完全结束。刘国柱爬回到自己的坦克上的时候,齐国守军还没有完全放弃抵抗。

激烈的枪声一直持续在罗镇内部,从火车站一直延续到东面的发电厂,都有齐军士兵在坚持战斗。

只不过他们的抵抗最终还是被第1装甲师给镇压了,坦克所到之处,齐国军队根本无力还手。

4号坦克拿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水平的战场上,威力还是太大了。齐国军队基本上拿这种武器毫无办法,只能依靠悍勇去用血肉之躯迎战。

虽然在火车站,一个抱着炸药的齐国士兵最终还是击毁了一辆1营的4号坦克,不过最终他的努力也没有改变齐国部队溃败投降的结局。

3000驻守在罗镇的齐国士兵几乎被全歼,勉强活下来的士兵选择了体面的投降,他们交出了武器,然后被唐军押送到了后方。

紧接着唐军也丝毫不敢怠慢,他们从齐军扼守罗镇的士兵战斗力判断,还有从审讯齐军指挥官后得知,齐国方面已经开始注意到罗镇的重要性了。

或者说,齐军上下已经意识到罗镇非常危险,正在想尽办法向这里增派部队。

种种迹象表明,齐军一定会试图夺回罗镇,所以唐军必须在这里布置一条坚固的防线,来迎战即将到来的敌军。

“速度快!我们可没有随便浪费的时间了!”一名唐军指挥官一边铲土,一边提醒自己的手下们。

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完整坚固的防御工事,是他们保持战斗力,或者说保住自己小命的唯一依仗。

好在唐军掷弹兵每一个士兵都有标准的工兵锹,他们构筑防线的速度那是相当的快的。

每一个士兵都会挖一个散兵坑,然后随着施工,这些散兵坑又会很快被连接起来,形成战壕。

现实中的战壕可和电影里的不太一样,为了避免被炮击,战壕往往都是七扭八歪的模样,很少有横平竖直的状态。

电影里为什么不深度还原一下真实的战壕呢?原因也很简单:真实的战壕横向视野不好,影响拍摄,气势上也不如平直的战壕,所以只能为艺术妥协。

在连接了散兵坑,形成了战壕之后,唐军就开始在自己的战壕两翼构建更坚固的机枪侧翼阵地了。

这些侧翼阵地在正面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起眼的单兵阵地,不过在斜对着己方阵地的地方,会有隐藏的机枪待命。

一旦敌军靠近己方主阵地,这里的机枪就会从侧翼开火,压制敌军进攻兵力,造成大量的杀伤。

两翼的交叉火力是屡试不爽的经典配置,所以大多数毕业于院校的大唐王国基层指挥官们,都会尽可能的照本宣科。

很快,在倒塌的房屋后面,连级的迫击炮支援火力也已经测定好了射击角度与射区射界。

暂时没有任务的人员都在帮忙把弹药卸下卡车,然后把这些弹药尽可能的分配给参战部队。

火车站内,唐军还有一些发现: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一辆没来得及销毁的齐军火车头,上面还有一列车皮,里面装的全是粮食。

很显然,这是一列还没有来得及卸载的火车,上面装的是要分送到前线去的粮食补给。

大家还在罗镇的仓库里发现了汽油还有弹药——只可惜齐军的弹药,是没有办法补充唐军的弹药消耗的。

即便是汽油大家使用的也不太一样:唐军的汽油质量明显更高,纯度也更高,自然燃烧起来效果更好。

不过缴获的齐军劣质汽油也不是没有用处,它们可以掺在唐军自己的汽油里,勉强继续使用。

只可惜这种办法会引起发动机积碳,算是一种饮鸩止渴。这会增加唐军发动机之后的故障率,可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加唐军持续作战的能力。

这就是战争,大家都会干一些看起来并不合理,但是却非常现实的破烂事儿。

在防守的时候,唐军的坦克就只能当成火力支撑点来使用了。被击毁了一辆坦克的坦克连被留在了小镇内,奉命充当炮台和机枪碉堡来支撑整个阵地。

与此同时,1营的另外两个连的坦克奉命开出小镇,他们在小镇的北部一处洼地内隐蔽待机,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反过来冲击一下齐军的防线。

布置好了防御阵地之后,唐军的增援部队率先抵达了罗镇,这一下就让小镇内唐军的士气高涨了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