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百年前的老报纸,顺便记得的(1 / 2)

加入书签

“就在博物馆外面的村落里面。”

宁帆开口,现场众人都直呼不可能。

蒋鸿光都苦笑起来。

“宁大师,当初挖这附近的时候就考虑过这个事情。”

“兵马俑单个重量要超过一百千克,有些甚至达到两百千克,又是运送不便的陶器,所以选择的地址只能在附近。”

“我们早都在附近发现了秦代的窑厂地址,地上窑和地下窑全部看过了。”

“还有几座正在建立博物馆外围场地,要是有这个东西,不会瞒过的,毕竟里面都是一寸寸刷过去的。”

“还发现了许多烧制到一半的兵马俑残片。”

“都对的上。”

“要说窑厂里面有这个,真的是不可能的。”

蒋鸿光说完,周围的博士们也点点头印证这话没错。

“我们几次来这边做实践,都是去窑厂那边进行挖掘和测量的,基本上达到了掘地三尺的程度。”

“有一个甚至挖出来了战国的陶窑痕迹,要是有这个肯定不会错过的。”

袁鹿和晚明月也跟着点头。

“我们的学生,别的实力不确定,可是在这一点上绝对没有问题。”

“跟我们跑了几十个地方,勘查挖掘都没有过遗漏,还数次发现核心线索。”

说起学生,两位院士也有些自豪。

毕竟院士很多,可是要有这个成绩的学生的院士还真的是一只手数的过来。

宁帆听他们说话,摇摇头。

“我说的不是那些古窑,而是现在正在使用的窑口,你们看过么?”

“你们现在找到的基本是下河村那边的古窑。”

“距离遗址不过百米左右,可是那边的窑址对不上,还有另外的窑址你们没有勘察。”

“史料记载秦始皇兵马俑烧制的时候窑口近二十个,分别按照俑的身份不同来烧制的。”

“这种方法用现在的思想来看,其实就是考虑到流水线生产后的高效和稳定。”

宁帆未说完,一名博士生就叫起来。

“不对!”

“要是这样制作,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像脸部表情不一样的。”

“这做不到!”

“光是现在已经挖掘出来的足足有近万个人俑,这么多面容表情,就算是分摊下去,也不可能没有一点重复的。”

“何况流水线工作,不可能没有重复。”

这话说出来,直播间内宝友也表示确实是这样子。

这就和工作一样,一旦做顺手了,都不用主动去想,下意识就会用以前的习惯来进行工作了。

要是操作上百个人俑还能不一样,这的确费功夫。

宁帆看到消息,开口回应。

“只要不是一个人在做就可以。”

“秦工匠烧制兵马俑的过程已经说过了,是塑模拼装后烧制而成。”

“那就意味着四肢和身体都是分开的。”

“如果有人按照秦兵的真实面容来刻画形象,再送回去,那么没有任何问题。”

“只要多准备几个图样就是了。”

……

听到宁帆的话,全场都安静下来,他们着实没有想到还有这个可能性。

只是听起来好像很合理。

要是真的这么做,效率和质量的确都可以保证。

“证据。”

两位院士和蒋鸿光都知道宁帆这个推测的可能性,纷纷开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