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寻找新大陆(1 / 2)

加入书签

西方是什么时候,开始从那满地屎尿的混乱秩序中,一下子跨越了时代的鸿沟,走到了世界的巅峰。

        在过往无数个岁月里,朱允熥始终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如今。

        他大致想明白了。

        是中原人一次次的向西而去,将神秘而富饶的东方神话传到了西方。

        是自两宋开始,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将中原的知识和书本,在征伐的过程中带去了西方。

        是之前百年,加上当下数百年,中原积攒传承了五千年的厚重历史,被源源不断的窃取到了西方。

        知识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

        以中原为例,每一次新的王朝建立,新的执行施行,便是社会新的一次飞跃。

        以此就可以反推,当一个社会长期处于混乱和分离的时候,整个社会里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科学,是不可能有长久发展的。

        那么。

        远比春秋战国还要纷乱,国家整体力量还要弱小的西方,为何能在那样的格局下,发展起一个霸占了将来数百年的世界霸主地位?

        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就像是一条从苍穹之上殒落下来的神龙,痛苦的卧倒在大地之上,任由那些西方还生活在混乱和无序之中的人,有了那么一丝可以悄悄蚕食的机会。

        只是从来就没有人敢直言,那时候的一切,都是伪造的。

        因为一个体系的建立,没有绝对的力量之前,是不可能被打破的。

        外部的敌人很多,且强大。

        于此同时,内部的敌人也格外的多。

        可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朱允熥同样相信,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

        不过。

        那些都已经不是现在的他该考虑的了。

        现在,作为帝国的皇太孙,朱允熥只需要确保这个世界,东方将一直屹立在世界之巅,将帝国之外的所有族群都给死死的压制住。

        那么一切的灾难,都将会被避免。

        “大明可以不去占领新的土地,但大明必须弄清楚,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朱允熥说出了一句决定性的结论。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

        朱高炽亦是点头道:“如此说的话,倒是可以让炆哥儿和孙成带着人,走一趟那条海峡。”

        朱允熥点点头,却又摇起头:“不光是那条海峡,也不光是那条海峡对面的陆地。我准备发一道太孙教令,传告天下人知。”

        传告天下的太孙教令。

        朱高炽来了兴趣,脸上露出好奇的神色。

        朱安(顺安王阿卜只俺)默默的跟随在两人身后,心中一阵的欣喜。

        还好自己对大明投诚的快。

        不然,恐怕自己现在早就已经横死于呼伦湖那边了。

        而往后,自己将会以大明顺安王的身份,享受着帝国所带来的一切荣耀。

        朱允熥开口解释道:“传告天下,凡出海、出关,得见中原未曾可知之地,记下其地族群、人丁、风貌、资源等见闻,只消带回大明,朝廷便以厚赏。”

        西方人只靠着几条破船就能寻找到新大陆。

        没道理,坐拥一支庞大舰队的大明,以及民间拥有的无数海船,不能寻找到那些还不为人知的土地。

        西方当初的那几条破船,放在如今的大明能算得上什么?

        朱允熥很认真的比照思考了一下。

        大概就是连大明水师的后勤辎重营序列都进不去,更不要说成为大明水师的主力作战舰船了。

        至于和民间的那些海船比较?

        他又认真的想了一下。

        前番出京北上之前,他就听闻,以中山王府为首的那帮做着海运营生的功勋人家,已经将旗舰的载重提高到了三千料。

        更有传闻,中山王府正在和内阁以及工部商议,能否让朝廷放开五千料以上的海船建造及拥有权。

        并不是只有工部掌握着天下间最顶尖的匠人。

        中山王府等人家名下,也有数不尽的能工巧匠。

        甚至是有传闻,只要朝廷能放开民间海船载重,他们就能打造出上万料的海船。

        前所未有的货运载重量。

        明人,已经开始爆发出与过往大为不同的风貌。

        以国家之力,探索如今的世界。

        朱允熥甚至幻想出,当将来的某一天,大明探索海外新土地的海船,在海洋之上遭遇西方人的海船。

        大概都不需要发起进攻。

        只要船身压过去。

        西方人那所谓的战船,也只能是沉入海底了。

        一帮海盗的后人,当真能自己建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朱允熥又开口,提醒道:“传信蒋瓛,让他准备好人手,凡是出海、出关的人,严查随行所带之物。”

        朱高炽立马接过话:“一切书籍和文字,不得出大明?若是如此的话,是否要再提醒蒋瓛一下,尊教令而出的人,身边都要安插上锦衣卫的人暗中跟随?”

        “可。”

        朱允熥平静的回了一个字。

        三人沉默了一阵。

        在他们身后的大青城方向,牧民和明人不分昼夜的建设着。

        而在城外,同样也有着建设任务。

        一座大青城不可能将所有人都容纳下去。

        作为将来北控草原的政治、军事中心,大青城必然会驻扎数量庞大的明军以及众多的官府衙门,及其延伸的附属官府机构。

        而如今已经坐拥近二十万人的大青城,也定然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挤在城中。

        笔直的道路,连转角处都被修成了直角。

        一处处的村庄,四四方方的不带半分偏离。

        靠近河流的区域,被开垦出了水田,依旧是四四方方板正的形状。

        在大青山下,所有肉眼可见的东西,几乎都是笔直方正的。

        而河流之外,则是广袤的草场。

        然而即便是在这里,也被认为的用木栅栏分割出一片片方正的草场,用于让牧民们驱赶牛羊轮换草场,保证草场的牧草能稳定生长。

        几人漫步在城外平坦的道路上,不时便能遇到那些做活忙碌着的牧民和明人。

        这些人往往也只是有些意外,随后恭恭敬敬的站在远处施礼,而后便继续做着自己手头上的活计。

        建设总是一件能让人喜悦的事情。

        朱允熥轻声开口:“要和邹学玉说一声,让他在应天府找些有经验的人过来,看看能不能在大青城弄些工坊出来。

        大青城不行,那就在大同或是宣府建造工坊。如此,北方也能有些基础,看看往后能不能借此将北方给拉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