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小冰河下的粮食减产(2 / 2)

加入书签

按照朱由检前世所看史书中,茅元仪调查过后的结果,严格的执行契税,完全能获得五六百万两的收入。

不过、有一点就是朱由检要考虑的,那就是禁止民间土地买卖。

如果禁止了这点,那么契税基本上就是针对城镇人口的税收了,因为买卖房屋店铺最好收税。

只是以大明眼下不足人口百分之十的城镇化,或许契税的收入会打个三折,只有一二百万两的岁入。

至于矿税……这是朱由检最头疼的一点。

拜他皇祖父万历所赐,矿税这两个字简直比屎还让人觉得恶臭。

朱由检如果打出收矿税的名号来收税,天下百姓能把他老朱家从朱由检骂到朱元章去。

怎么把矿税的收取影响降低到最小?这点朱由检已经有想法了,无非就是矿铁官营罢了。

和盐酒茶一样,直接收归朝廷,这么一来就是朝廷内部在玩了,朱由检就可以把官民矛盾转化为反腐问题。

倒是最后的商税,如果盐铁茶矿都官营,那么商税的收取直接定为十税一就足够,而所有杂项都要废除,田赋也直接调整到十赋一。

眼下的百姓压力,主要还是在杂项上,杂项的存在,让本来只需要承担3%赋税的百姓,直接拔高到了15%~20%。

更重要的是,杂项大多进入了地方胥吏的腰包,这点是朱由检最无法容忍的。

「一步步来,明年先解决酒课司的问题……」

眯了眯眼,朱由检心里有了一个计划,那就是在十年内把以

上的财政问题都解决。

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大明的税收完全可以达到五千万两银子,如果农民把粮食直接以银子的方式来交,免去折色的环节,那大明的税收能达到八千万两银子。

不过、这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明流通的银子规模,不足以让百姓每年拿出八千万两银子的现银来交税。

也就是说、在满足以上条件下,朱由检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货币的问题。

发行货币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而是由朝廷作为暴力机器来保证货币的信用,确保货币的流通。

大明要发行货币,也不可能是只控制货币本身,而必须是对物资的生产流通本身就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否则这货币也必然恶性通胀贬值。

纸币是如此,金属货币未尝不是如此。

想要铸造钱币,垄断民间的假币问题,就需要朝廷作为暴力机器来垄断铜的开采,流通,使用。

然而明代对于这点,基本是一团乱账。

先不说大明对重要产品的生产流通没有多少影响力,就是货币的控制权也是完全丧失的,这不是在大明中后期才开始,而是洪武之后一以贯之的趋势。

嘉靖似乎是明代权力比较大的皇帝,要禁铸私钱,结果是每次严禁喊得震天响,最后民间都在禁止私钱,官员则是以「小民不便」的理由来将政策不了了之。

到了嘉靖六年,朱厚熜更是在一份奏疏里批示「惟禁私铸之伪恶者,余不必禁。」

也就是说、朱厚熜自己也默认了朝廷不收回铸币权,而改为「禁止私人铸造质量过于低劣的铜钱」,至于其他的铸造得比较好的就不禁了。

结果从嘉靖十五年的官员奏疏来看,大明朝廷实际上就连这点也根本没有做到。

嘉靖十五年以前的私造假钱,至少造得还和朝廷铸造的真钱差不太多。

结果嘉靖十五年以后的假钱,造的钱币粗劣至极,造的人肆无忌惮,用的人也毫无疑虑,反倒是官府铸造,质量很好的制钱和过去朝代的钱币流通受阻。

朱由检早就翻看过明代户部存档关于「铸币」的所有奏疏,十分清楚眼下的铸币市场是劣币驱逐良币。

原本朝廷应该直接垄断的东西,到了明代反而成了官府要和私铸钱按市场规则竞争了。

明代官员不想着直接垄断,而是希图提高铸钱质量,提高铸钱成本,来自然淘汰劣质私钱。

可问题是大明朝廷又不垄断铜的开采、流通,而大量铜矿又是掌控在士绅和豪强手中。

说白了、弄到最后就是想要收回铸币权,就得垄断所有铜矿,而垄断所有铜矿,就需要踩在士绅豪强的肩膀上拉屎。

朱由检别的不敢说,要论踩在士绅豪强肩膀上的本事,他比哪一任皇帝、宰相玩的都六。

「你若是口头强硬,他便更加强硬,你若是单纯举刀,他便宁死不屈……可如果你一边口头强硬,一边举刀夹在他脖子上,他就懂得乖乖跪下。」

这就是朱由检在看完了六部所有关于朱元章存档奏疏所得出的结论。

只有刀,那你就是朱元章、秦始皇、汉武帝……

只有嘴,那你就是宋仁宗、明孝宗、明世宗……

得又有刀,又有嘴,才能治住这帮子士绅豪强,而所谓刀就是军队,所谓嘴就是名声和舆论权和属于自己的人。

恰好、这些东西都有,唯一不便的就是他需要等。

「酒课司的事情必须提上行程,今岁燕山学子恩科过后,除了补官缺,便尽数入酒课司。」

朱由检对董应举开口,而董应举也作揖应下。

「眼下

全国官吏有多少?」朱由检忽的又询问,而董应举也下意识回答道:

「文官二万三千四百余人,需要发放俸禄的书吏十九万三千七百余人,不需要俸禄的胥吏一百四十九万六千余人。」

「胥吏多了些……」朱由检转头对陆文昭开口,而陆文昭也心领神会的作揖应下。

在他应下后,朱由检才对董应举开口道:

「上次朝会我说过,百官俸禄确实低了,户部准备准备,拟一个章程,按照如今的物价,重新制定一些百官的俸禄。」

「另外、从今日起,将正从九品,分为正九品、从九品、次九品。」

「书吏为归入次九品,正常在吏部造册,次九品年俸禄十二两银子,各级官职,就按照这个逐级往上增加吧。」

「殿下、这么一来、恐怕百万胥吏不服啊……」董应举苦口婆心的劝导,然而朱由检却说道:

「礼部和吏部给胥吏发放燕山教材,明岁十月考核,若是达不到丙等的成绩,尽数裁撤。」

「达到丙等成绩的胥吏,尽数归入书吏,入次九品。」

朱由检算是忍不了这百万胥吏了,尽管大明没给他们发俸禄,但他们在下面贪银子的事情,朝廷可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么多年来、他们贪银子就算了,现在还阻碍了朝廷财政改革的步子。

刚好明年十五万燕山学子又要毕业了,到时候即便百万胥吏全部撂挑子,三十四万燕山学子加上招募民间秀才,也足够填补空缺。

大明一亿多人,哪怕只有两万官员,五十万书吏也能管的很好。

更何况若是书吏管不过来,那么就由拱卫营军管多一年便是。

不过、董应举不是朱由检,他是户部侍郎,需要计算朝廷的赋税能不能养得起书吏,因此他开口道:

「若是书吏数量达到百万,每岁支出便是一千二百万两的俸禄,这……朝廷恐怕负担不起。」

「放心吧,不会有这么多的。」朱由检看出了董应举的顾虑,因此安抚道:

「书吏的数量会严苛控制在六十万以内的。」

六十万胥吏,这个数量基本能做到和百姓数量一比两百到三百。

在这个时代,这个比例已经足够做好朝廷交代的事情了。

更何况、人少忙点好,忙点也没空去琢磨怎么贪腐了。

「官员和书吏的俸禄,户部算好一点,最好不要超过一千万两,另外……」

「弟弟!看看我打到了什么!」

正当朱由检要和董应举继续交代的时候,却听到朱由校高兴的声音在山林之中响起。

朱由检回头去看,却见到朱由校在几十名大汉将军的拱卫中,骑在马背上持着弓箭,而身后的板车上则是放着豹子、斑羚等猎物的尸体。

「别超过一千万两就行。」交代一句,朱由检便策马向朱由校赶去。

陆文昭和曹变蛟等人紧随其后,而董应举也在作揖之后,调转马头返回了大定宫。

「怎么?有事情吗?」

当朱由检策马抵达朱由校面前的时候,朱由校也看到了调转马头离去的董应举背影,好奇对朱由检开口询问。

朱由检闻言,便把自己和董应举说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告诉了朱由校。

对此朱由校倒是没有表现出对哪一条政策不满,而是笑道:

「总之弟弟看着处理便是,不过眼下还是先看看我这些猎物。」

说罢、朱由校挥手指向自己的猎物,高兴的心情从脸上洋溢的笑容便能看出。

「马上冬季了,算算时间也差不多可以回京城了。」

面对自家哥哥的高兴模样,朱由检不免浇了一盆冷水,这让朱由校笑容凝固。

不过他也知道,入冬之后燕山也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因此只能摆手:「弟弟安排便是。」

说罢、他便招呼着朱由检和他一起向着林子深处游猎而去……

免费阅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