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抄家流放(2 / 2)

加入书签

出多少,这是朝廷按照定额给地方的。

一般来说、朝廷是给了足额的,而这银子在正官的手中过了一手后再分发下去,那给多少,就不一定了。

如果有盈余,就是当官的灰色收入了。

例如今岁朝廷按照当初制定的县衙差役人数发银一百两,每人五两银子,一共二十人。

但由于这定额是多年前定下的,实际上县衙的差役只有十个人了,那么知县就可以只发五十两银子,把剩下的五十两贪墨。

这“皂隶银”是京官地方官都有,地方官员贪污这银子的行为,实际上朝廷也知道,不过历代皇帝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以上的这些东西,都是朱由检很清楚的一些官员收入方式。

不过“皂隶银”这个灰色收入,正在被朱由检制定的“次九品书吏”制度给干掉,这也是他为什么忙着给百官涨工资的缘故。

之前一直支持朱由检的毕自严,这次突然站出来唱反调,这让朱由检有些不解,而毕自严则是解释道:

“下官仔细翻阅近些年来户部和内帑的奏疏,这才发现我大明官员的俸禄并不微薄。”

“殿下革新百官俸禄,是因为皂隶银的收入锐减,可下官查阅调查过后,百官的收入,并不仅仅限制与“皂隶银””

“百官除了“皂隶银”,还有“柴薪”,以及各个衙门的“直堂银”

“直堂银与柴薪银、皂隶银不同,它不并非按照官员个人品级发放,而是按照衙门发放。”

“此外,百官还有“常例钱”,“年例钱”等等收入……”

说到这里、毕自严才说道:“太祖高皇帝虽然说过永不加俸,但我大明历代先帝都在为百官加俸。”

“百官的俸银并不需要加,而是需要统筹为正俸发放,方便计算,监察是否贪腐!”

毕自严的话让朱由检眉头紧锁,他询问道:“依你之见,从九品的京官和外官,实际俸禄是多少?”

“这并不能很好的计算,但从九品的京官俸禄在殿下下令实银发放后,应该不少于六十两,而从九品官员应不少于四十两。”

毕自严很好的回应了朱由检一个道理,那就是贪污不贪污和工资高低没什么绝对联系,高薪养出的贪污犯亦是多如牛毛,而明代官员的俸禄事实上也并不低。

正如毕自严所说的一样,现在朱由检要做的,不是给这群官吏涨俸禄,而是应该统筹拨发俸禄,结束俸禄发放乱到连朱由检、毕自严都需要去查奏疏才能弄明白的情况。

明代的财政是一笔糊涂账,这点朱由检早就知道,但他没想到明代官员的俸禄也拿的这么糊涂。

想到这里、他深吸了一口气后才开口道:

“从今日起,废除皂隶银、柴薪银、直堂银、常例钱、年例钱等等奖赏,户部重新厘定百官各级俸禄。”

“以次九品俸禄十两为例,向上逐级提升,今岁百官俸禄发放前交出奏疏。”

“下官领命……”毕自严作揖应下,而朱由检也倒是要看看,这群哭穷的百官,到底有多少收入。

“殿下,徐尚书、王尚书求见……”

正当朱由检几人在马车内商议百官俸禄的事情时,曹变蛟策马从前方返回,对着车内的朱由检开口。

“宣……”朱由检原本略微高兴的心情瞬间低沉下去,淡淡吐出一个字。

“是!”曹变蛟见状,当即命塘骑前往传召,而同时朱由检也对王承恩和陆文昭道:

“三个月,我要看到崭新的御马监和锦衣卫……”

“奴婢(卑职)遵命!”二人作揖应下,而马车也在这时停下。

朱由检起身,顾秉谦等人也纷纷起身,一行人走下了马车,而下了马车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滔滔而下的大河。

前世的朱由检见过长江,却没有机会见过黄河。

他不知道是明代的荒漠化比后世严重,还是因为明代处于低温期,而眼下又处于小冰河的缘故,黄河给他的第一感觉,居然还不如长江的一些支流。

眼见着滚滚黄河向南方流去,这时朱由检也见到了骑马而来的十余名官员。

他们在骁骑卫的监视中走来,随后翻身下马,为首之人是曾经为难过齐王党的王舜鼎,以及一脸沧桑的徐光启。

“殿下千岁……”

面对朱由检,十余人翻身下马作揖,而除了徐光启一派的人,王舜鼎一派的人都心情无比忐忑。

毕竟王舜鼎他们这派是清一色的浙党,而浙党和朱由检的积怨不浅。

眼下陕西民变的事情还没有结束,实际上黄河梳理的工程上也有许多猫腻,他们自然有些畏惧朱由检。

不过他们终究是太小瞧朱由检了,朱由检不是那种会因为个人喜好,去擅自杀一个、一批对国家有益的人。

他确实不喜欢王舜鼎和浙党,但他都是本着能用则用,不能用或者用不了在处理的心态在处理政治。

王舜鼎和浙党,就目前来说、还有一定的剩余价值,他自然不会公报私仇。

“你们督理黄河做的不错,孤此次前来,是想听听伱们准备怎么治理黄河,顺带看看黄河被治理的如何了。”

面对徐光启等人,朱由检毫不避讳的夸奖,并说出自己此行的目的。

陕西民变、官吏贪污百姓工钱这件事情,和徐光启他们问题不大。

因为工钱是各府县衙门先发给百姓一笔,等百姓抵达黄河再发一笔,最后百姓按照工期结束回家发最后一笔的流程。

全程下来,都是布政司在处理,而徐光启和王舜鼎二人虽然负责治理黄河,但实际上只负责黄河整体治理,以及地方如何修建堤坝上。

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徐光启和王舜鼎更像是设计师和监工,而各省府县才是工程队。

因此、在布政司贪腐的局面下,他们面对朱由检的询问并没有慌乱,而是老老实实说道:

“下官等人依照潘少保的“束水冲沙法”来治理黄河,并在黄河中下游的南直隶河道两岸修筑起了用于束水冲沙的近堤,防止洪水泛滥的遥堤,用于挡水攻沙的格堤,起到加固作用的月堤等合计一千二百三十四处堤坝。”

“眼下黄河中下游的南直隶河段,只需要在当初潘少保的长堤上重新修葺加固溢流坝,使得防洪排泄效率更高,就能造福了黄河中下游的两岸百姓,避免运河堵塞。”

王舜鼎一字一句的介绍、解释,让朱由检满意的点头,不过他还是对徐光启询问道:

“冲了下游的河沙,但如果禁不住上游,那黄河拥堵依旧是时间问题。”

“上游的治理,有没有老老实实按照孤的建议进行?”

徐光启主持黄河从西宁至洛阳河段的梳理工程,而早在工程开始前,朱由检就花几天的时间,写出了一份《治黄河上游疏》,并在交给朱由校的同时,发给了徐光启参考。

在奏疏中,朱由检强调了治理黄河需要注意的一些因素。

首先是气候因素、其次是土壤因素、最后是人为因素。

这些因素是他稍微能想起来的一些因素,都是他在地理课上记下的一些原因和解决办法。

气候和土壤的因素,朱由检没有说太多,因为他感觉即便说了,徐光启他们也解决不了,倒不如说说人为的因素。

就人为的因素来说,要治黄河,首要治理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的落败,主要是因为气候,其次是因为人为,又或者两者占比都一样。

汉代以前,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而从汉代开始,森林开始逐渐消失,到唐代时森林数量骤减,偌大的陕北成为了草地。

等到唐末,内迁的昭武九姓乱牧、滥牧,连草场也被破坏,加上气候开始从先秦的温暖期逐步变为低温期,没有了大批森林草地的黄土高原自然也就渐渐戈壁化、沙地化了。

当然、乱牧滥牧只能破坏草原,而树林的消失则是因为关中平原的势力需要冶铁,兴建土木房屋导致的。

当森林退化为灌木,饥饿的百姓为了活下去只能毁坏植被,在陡坡开垦田地来耕种。

因此为了避免河套也变成黄土高坡一样的存在,朱由检首要就下达了百姓不得随意砍伐树木的令旨。

但百姓如果不砍伐树木,那就没有柴火和建造房屋的材料。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由检给出的方案就是发放蜂窝煤票,以及在当地用罪犯来制造水泥,用水泥和砖石来建造房屋。

朱由检已经尽力创造了一些有利的条件,所以他想要知道徐光启在这样条件的基础上做了些什么。

不过也不出意外,徐光启虽然在政治上不太行,但在水利上的能力倒是比较不错。

面对朱由检的询问,他作揖回答道:

“下官按照殿下所说,给上游各府下令,清理黄河淤泥来填平当地坑洼的地面,并命朔方、九原、五原等地府县,清理黄河淤泥来堆肥沙地,在沙地养殖鸡鸭牲畜堆肥,并种植树木。”

“自今岁开始,上游治理已经初见成效,往年出后套便变黄的黄河,年初开始变黄的河段,比起往年要后移数里,并且逐渐后移。”

徐光启的话让朱由检稍微点头,虽然他并不认为只是治黄三年,就能初显成效,不过该有的安抚还是得有:

“上游治黄非一年之功,需要勤恳才行……”

说着、朱由检也开始带着徐光启、王舜鼎等人,在骁骑卫的拱卫下,跨出了北直隶的地界,进入河南地界,近距离的开始观摩起了黄河……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