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诸藩战争序幕(2 / 2)

加入书签

“不满就打!告诉户部配合齐王府,弟弟对西夷的奏疏不必请示,批红后备份养心殿便可。”

“是……”王安应下,而朱由校散了散步后,也觉得舒服了不少,转身向着坤宁宫走了去……

——————

“叮铃铃——”

冬月的古里海岸边,暖暖的风在港口上吹拂着,一队五六丈长的武装商船伴随着季风一路驶离了港口。

高大的船帆在风中呼呼作响,微微起伏的海浪仿佛正在回应着什么,唯有船只在劈波斩浪之际,将些许浪花震碎泯灭。

古里是大明对这里的称呼,而在葡萄牙人的口中,这里被称为科泽科德。

这块地方,自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崛起后,就是多方争抢的对象。

在宋代典籍中它被称为南毗国,元代古籍中称为“古里佛”。

当然,古里有着古老的历史,在中原南北朝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著名的港口了。

阿拉伯人和中国人在这里从事香料贸易,这座港口城市逐渐开始繁荣起来。

直到宋代,这里分裂成为众多城邦,北宋的海商们开始在这里贸易香料。

由于古里在海岸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从宋代到近代,它都是当时世界上比较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

大明洪武年间到永乐元年,明朝也多次派遣使者访问古里,之后在郑和下西洋时,郑和在当地修建了官厂,并长期驻兵。

根据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记载,古里国人分五等:回回、南毗、哲地、革令、木瓜。

永乐五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古里后,当地的国王也接受了明成祖朱棣诏封古里王的敕书和诰命银印,因此大明成为了在此地第一等的人种。

不仅是古里国王,南部城邦的各个头目也都接受升赏品级冠服,以至于郑和还在古里立石碑亭纪念: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只可惜,随着郑和下西洋的中断,西方人在半个世纪后开始入侵。

葡萄牙人多次镇压当地的土邦,在这里建立了城堡,而万历年间,荷兰人也开始在古里发展贸易,葡萄牙力量和影响开始退色。

直到明军收复锡兰岛,各国商人也纷纷涌入了该地,导致眼下这里地盘虽然不大,但却是南亚半岛上,欧洲人最多的地方。

此时的古里的港口前,望着远去的武装商船,港口上密密麻麻的人群正在望着渐渐消失在天际的商船,不时地做出招手的动作。

可是等到船队彻底从眼前变成小小的黑点时,众人才不由得恋恋不舍地回过头来,眼中透着些许迷茫。

实际上,站在码头前的众人并非寻常百姓,而是欧洲各国东远东公司在南亚的高层人士。

他们堪称是这个时代里真正的探险家,为了求取财富,不惜远离故土万里,来到这气候迥异的南亚地区,作威作福,肆意妄为。

可是,这些已经是过去的老黄历了,因为对于如今站在港口前的欧洲人而言,他们的好日子基本上即将要一去不复还了,因为大明如今在南亚的表态已经越来越强硬。

前段时间,攻下小西洋,经略南洋地区的明朝海军都督黄龙发来外交函,表示大明将会进攻南亚地区,收复曾经的古里官厂。

黄龙在信中提起过,欧洲各国商人可以在古里贸易,但还是需要遵守大明的法律,并且香料价格也不会发生变化。

或许在黄龙看来,他已经给出了足够的诚意。

只是对于欧洲各国商人来说,黄龙的话无疑就是要抢夺所有欧洲各国在印度的殖民地。

尽管大明海军的军舰,在这几年中展现了多次实力,给欧洲各国驻印度总督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这代表他们准备像小西洋那次一样,简单的退出印度市场。

他们虽然对黄龙麾下海军的全部实力并不了解,可是放任大明拿下印度地区这种事情,他们还是做不出来的。

无论是黄龙,还是不停游弋整个印度沿海的大明海军,他们实际上都在告诉欧洲各国人一件事。

那就是大明才是这里的主人,而他们这些外来者,永远都只是外来者罢了。

因此,自从黄龙放出“诸藩就藩”的消息后,整个印度的气氛就变得十分微妙。

位于此地的欧洲各国商人开始加快运送财物返回欧洲,并且希望各国总督写信给本国,让本国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援兵。

眼下港口离去的这一艘“茉莉花”号,便是带着欧洲各国商人聚敛的大量财富,还有欧洲各国公司高层的一些家属们,开始启程返回欧洲本国。

这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信号,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欧洲各国人在同黄龙争夺南亚的过程中,并没有必胜的决心,且已经开始在做战败的准备,因此才会有这么多欧洲各国商人选择了离开南亚。

各国总督实际上都知道,此刻的欧洲,正在爆发着一场由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

这或许会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而它也将十分惨烈。

但即便各国都知道,但依旧没有人选择退出战场,因为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没有人可以退出。

况且,这一场战争已经打了十年,这个节骨眼上,也根本没有人会退出,各国都已经杀红了眼。

所以,各国驻印度总督都不相信,本国会隔着几万里海疆来支援。

哪怕会有支援的军队,但军队的规模也多不到哪里去。

大明已经在陆续的增兵中,南边的锡兰岛上已经有好几万整装待发的精锐士兵。

他们火炮和火枪、以及人数数量,哪怕放到欧洲去,也能轻松征服一些小国。

在这个时代,欧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隔着大西洋、印渡洋这几万里海疆,投送超过六万人的军队。

仅凭这个时代限制,就决定了在这一场战争中,没有人能制止大明。

明白这个道理的各国总督,只能在“茉莉花”号离去之后,转身返回自己的驻地。

他们一走,码头上的人们也渐渐散去,除了少数几个人依然守在码头前,此地却是已经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可惜了、因为茉莉花号的离去并不是一个开始,古里此地的波澜才刚刚泛起。

总兵力连一万人都凑不齐的欧洲各国总督,实在不想和明军正面来一场硬碰硬的战争。

他们最大的希望,还是寄希望于北边的莫卧儿帝国能展现出一个“超级大国”的实力,来瓦解明军那邪恶的野心。

一份份书信开始来往与南北,南边的土邦人人自危,而北边的消息却迟迟没有送回。

坐在自己办公室的葡萄牙驻印度总督梅内塞斯此刻正在写信,向国内汇报这里的情况。

在他不远处的椅子上,几名葡萄牙的官员也脸色很不好看。

因为就在刚才,梅内塞斯做出了一个决定。

这个决定就是,一旦明军取得了和莫卧儿帝国的交战胜利,那葡萄牙只能乖乖让出在印度的所有殖民地。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尽管葡萄牙在上一次南洋战争中没有和明军爆发冲突,但那是因为明军看在葡萄牙在濠镜贸易和铸炮的技术上。

然而眼下,大明的贸易已经不需要葡萄牙这么小体量的支持,铸炮技术也是远超葡萄牙人。

在这种局面下,只有一千五百兵力的梅内塞斯,根本就没有想过和兵力有可能高达六万人的明军起冲突。

他眼下写的信,也是在阐明双方的实力差距。

在信纸上,葡萄牙人虚弱的实力显露无疑。

大小火炮不超过八十门,战船和武装商船的总吨位不超过两万吨,兵力只有一千五百人,外加六百雇佣兵。

反观明军,在黄龙的信里,黄龙自己口述的是战船数量两百余艘,吨位折算后是四十余万吨,火炮两万余门。

不仅如此,海上的兵力数量高达六万七千多人,陆上还有六万整装待发的兵马。

近十三万人的兵力,这玩意根本就不是远征,而是来玩灭国的。

尽管梅内塞斯也知道,仅凭小西洋和旧港,以及大明势力下的暹罗是无法支撑这十三万人打持久战。

可问题来了,这样庞大的军队数量和恐怖的火炮数量,除了莫卧儿帝国以外,在这片大陆上,还有谁能和他们打一场持久战?

因此,梅内塞斯的想法才会如此明确。

一旦明军在与莫卧儿帝国的战斗取胜,葡萄牙会先遣返军队返回其他殖民地,梅内塞斯会留在南亚,维持公司和大明的贸易。

“好了,把信送出去吧。”

当信写完,梅内塞斯起身将信交给了其中一人,而拿到信的人满脸不甘,可在叹了一口气后,还是转身离去了。

在他走后,另一人不甘道:

“我们是否可以固守来等待王国的援军?”

“即便能来援军,又能来多少?”梅内塞斯反问起了对方,并阐明道:

“大明从旧港发兵到科泽科德只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从广州而来的话,最多四个月。”

“我们呢?从王国的里斯本出发,需要十个月才能抵达古里。”

“十个月的时间,大明已经能派出两次援军,第三次援军也在路上了。”

“他们有吕宋、婆罗洲、爪哇和马六甲作为补给基地,能够投送大量的兵力,而我们的殖民地只能支撑投送不超过三千人。”

说到这里,梅内塞斯叹了一口气: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在好望角以东的地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比得上大明的投送能力。”

“我们还是静静的等待北边鞑靼人的消息吧……”

梅内塞斯转过了身,看向窗外阳光明媚的科泽科德街道,而与他想法一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有点霉……

羊了,然后现在发低烧,全身酸痛。

今天第二更不一定能写出来,哪怕写出来估计也是晚上了……

(本章完)

wa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