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赵国自毁“长城”(1 / 1)
这时候,王翦出现了,他并不是对政治一窍不通的武人。一个个事实证明,如果不谙政治,不懂外交,不仅在战争中难以明白大局,国内也会受到某些人的猜忌,从而处处受制。为将者,自然希望自己制人而不愿意受制于人。
当时秦赵之间的战事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现实:李牧是秦军最大的敌人,只要这个人存在一天,秦军就很难在战事上有所推进。多年以来,李牧皆未尝一败,这让赵军士气大盛,而秦军则心生畏惧。
于是,王翦和秦王政商议,既然明招无用,那么就只能用阴谋了。
当初尉缭得到李斯的举荐来到秦王跟前,为秦王制定了兼并立国的策略,同时还向秦王陈述了统一山东六国的顺序。尉缭认为,韩国、赵国、魏国、楚国、齐国、燕国中,韩国的实力是最弱小的,也是最容易攻取的。而要想要一统天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得到三晋的臣服,只要赵国和魏国一灭,则秦国定鼎天下的大业就算完成了七分。到时候,燕国、楚国和齐国要想有所作为,就是螳臂当车了。
然而,秦王政还是担心,就这样毫无道理地前去攻打赵国会引起局势的紧张,说不定会再次引发一次合纵。当此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时刻,万万不能出现一点差错。
于是,尉缭再次向秦王献计,可以让自己的学生王敖前去赵国,收买前番对廉颇下毒手的郭开,只要这个人能够为秦国所用,可以胜过秦国的十万精锐之师。另外则要大将王翦率领十万雄兵,声言要去攻打魏国,如此,就可以为王敖的外交活动提供坚实的后盾。
秦王同意了尉缭的要求,王敖遂在尉缭的交代下,首先来到了魏国,向魏王大肆挑拨韩、赵、魏三家的关系。并且向魏王陈述当下的形势:韩国早就唯秦国马首是瞻,而赵国也和秦国关系良好,如果秦兵前来攻伐三晋,必定首先攻打魏国,魏国该怎么抵挡呢?
魏王一听,魏国面临的局势如此不利,于是向王敖问计。
王敖建议道,魏国大可以把邺城献给赵国,这样,赵军必定要分兵把守,如此一来,秦国如果去攻击邺城,就不是攻击魏国而是赵国了,赵国就成了魏国的替罪羊。
魏王被王敖三言两语就说动了,于是把邺城的地图和割让邺城的国书给了王敖,并且让他代替魏国前去赵国,说服赵王出兵守备邺城。
王敖到邯郸后,并没有直接前去找赵王,而是找到了郭开。王敖带着秦国丰厚的财富,且出手阔绰,让郭开不得不动心。郭开拿了王敖所带来的三千金,收了三座城池,再从头到尾明白了王敖要他做的事情后,接着马不停蹄地赶到宫殿,向赵王进谏。赵王身边并没有明智贤达之人,所以郭开一开口,这件事情很轻松便办成了。
如此,秦赵两国又重开了战事。
秦军在战场上屡次败于李牧之手。秦国千里跋涉前来远征赵国,自然不会甘心就这样白白地撤兵,也不可能和赵军长期对峙,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给赵军来一个釜底抽薪。这时候,郭开又被秦国重用了一次。
当然,要成功实行这个反间计,首先要给予郭开重金,同时也让他感觉到自己没有了后顾之忧,如此,他才会毫不保留地、全心全意地帮助秦国。
一切按照计划进行,秦军王翦到了前线,没有发动一次攻击就派遣了一名使者前去同赵军讲和。李牧哪里知道,在此之前,王敖已经奉秦王和尉缭的命令,来到了秦国军队的大营,要求他们和赵军讲和;不久之后,王敖又去了赵国邯郸贿赂郭开,让他向赵王说当前李牧和秦军王翦对峙,之所以这么久的时间还没有发动攻击,是因为李牧得到了秦国的无上好处,只要邯郸一破,秦王就可以封李牧高官。
而另一边的李牧,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便回到了邯郸,向赵王报告了秦军求和的情况。赵王尚搞不清秦国的意图,一时之间也没有答应李牧。然而,李牧前脚刚刚走出宫殿,郭开后脚便进来向大王报告了李牧受贿,欲要谋害赵国的消息。
赵王大惊失色,这李牧也太大胆了些,竟然只告诉自己秦军要和赵军讲和,而他擅自主张对赵王封官以及自己得好处的事情,却是只字未提。
于是,赵王决定派遣使者前去探个究竟,这使者也害怕进入赵军大营,一个不慎就被李牧杀了。再一看,秦国使者竟然大张旗鼓地进出赵营,看来所言非虚。于是,这个使者将情况如实报告了赵王。
郭开遂向赵王建议,以相国的位子为诱饵,召李牧回来,同时用赵葱代替李牧,切不可让秦军和李牧达成共识,占了先机。
此时的赵王已经是六神无主了,郭开是自己的亲信,又说得头头是道,所以对于郭开的建议,赵王皆毫不犹豫地采纳。赵王马上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此关键时刻,换将势必会有损士气。长平一战血的教训还历历在目,为将者要面对千变万化的战场形势,最重要的就是独立的行事权力。为了赵国的江山和百姓,李牧只能暂时不接受赵王的调令。
其实李牧也知道当初的廉颇是何等结局,当初的乐毅是何等的悲凉。赵国名将辈出,英雄遍地,奈何奸人当道贤人危,赵王又昏聩无能,自己一个人又怎么能够改变这种现状呢?也许这一次,自己不但难以保全邯郸,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不能够保全。
赵王见李牧不为自己的调令所动,就和郭开商议暗中布下全套,将李牧捕获并斩杀了他。司马尚也受到了牵连,被赵王弃而不用。如此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赵国斩杀大将,实为国家不幸。奸臣当道,主上昏庸,是自取灭亡。
就在李牧被杀的三个月之后,赵军便在王翦的猛攻下大败,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被秦军占领,主将赵葱战死沙场,副将颜聚则逃亡邯郸。公元前227年,邯郸被秦军攻克,诸侯不能救,赵王和颜聚都被俘虏。
但此时赵国并没有彻底灭亡,公子嘉有幸逃往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然而,代地十分弱小,公子嘉又没有什么作为,根本无法阻挡秦军一统天下的步伐。在秦军的攻击下,代很快便灭亡了,从此赵国从名义上和实际上都消失了。这一年,是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距离秦国一统天下,诛灭六国还剩下一年的时间。
一代大将李牧就这么死了,和他生前战死沙场的愿望差得太远,赵国用人不信,自毁长城,从而加速了自身的败亡。
当然,历史记载可能在李牧致死的具体原因上有所差别。《战国策·秦策四》中说,秦谋士顿弱北游燕国,赵国杀李牧;《战国策·秦策五》则说,赵国的另一位奸臣韩仓受到了秦国的贿赂,最终成为了谋害李牧的真凶;《列女传》中则提到,赵王的母后和赵平都侯春平君相通,受到了秦国的贿赂而让赵王杀害了李牧;还有一种说法,从司马迁而来,认为赵王的母后是个歌女,因为受宠遂使其子僭越成为太子,公子嘉则被废除了太子之位。公子迁(赵王)昏庸,品行恶劣,重用奸臣,打压贤达,最终杀害了李牧。
无论如何,可以看出,李牧是秦国统一大道上的绊脚石,秦国不除不快;同时赵国内部已经严重腐化,成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李牧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屡屡取胜,不愧为战国名将之一。此外,李牧前期对匈奴作战时,更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而另一边,奸臣郭开在赵国灭亡了之后去到秦国。他也有自知之明,认为以秦王政雄才大略,他这种宵小之辈定不会得到重用,于是主动告假回家。
郭开回到了家中,取出了暗藏的无数黄金,装上了十几辆大车,一路喜气洋洋地前往秦国。岂料就在半路上,杀出了一股盗匪,被杀人越货。
也许是秦王的有意安排,也许是李牧的旧部所为,可是一切都不重要了,奸臣郭开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结果。
wa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