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倡学之风遍天下(1 / 2)

加入书签

当朝廷兴学的诏命,传到各州郡的时候,当地的百姓和士子们无不欢喜雀跃。

甚至,无数隐世不出的当代学者,都选择纷纷重新入世,投入到这盛世中来,甚至毛遂自荐的要当校馆的教渝和老师。

消息传到交州的时候,两位衣着朴素的中年儒士,席地相对而坐。只见其中一人身着青衣,缓缓开口说道,“常言道,月阙必盈。这大魏当兴,果然有他的道理啊。”

另一人身着墨衣,身长八尺,体貌素朴,闻言不自觉的点头道,“是啊,天下连年战乱数十年。如今新皇继位,戎马未歇,就先兴文教。营太学,开国子学,更是诚心征召天下有才之士。这是天下万民苍生之福,更是你我读书人之福啊。”

这二人自然是建安三十六年的时候,跟着镇南将军.满宠一同南下交州,推行九品官人法和军屯论的,旧蜀二儒。

墨衣儒士正是那,交州别驾.谯周,谯允南;青衣儒士乃是,交州主簿.郤[xi]正,郤令先。

身着青衣的郤正,长叹一声,随即笑呵呵的说道,“允南兄,看来你我这清闲日子刚过了没几天,就又有事情要做了呀。”

而身着墨衣的谯周,闻言同样哈哈大笑道,“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令先兄,这本是你我分内之责呀。你也不怕老夫我,借这个由头,向大司马他老人家告你一状?哈哈哈......”

“诶,巴不得呢。这几年来啊,老夫我可是瘦了不少,正想将养将养呢?”

话毕,二人随即相视大笑。

四年以来,这两位大儒在交州废寝忘食,勤勤恳恳的耕耘着这片贫瘠的土地。虽然,二人还未到知天命的年龄,却已经是两鬓斑白了。

他们如此勤恳,正是因为他们二人见过西蜀灭亡前的场景。

那时的西川早已不是天府之国了,也已经从一个人口三四百万的大州,变成了仅仅只有百余万人口的疲弱之州。成都郊野的百姓,都人人皆有菜色。成都作为益州首府都是如此这般,就更不用说其它州郡了。

也正是他们深知民间百姓的疾苦,才会主动选择来到这个更加贫瘠的交州。

当然他们的辛苦并没有白费,交州被治理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

交州虽然还远远未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效果。但是,以前州内山贼横行,百姓们衣不遮体,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许多往日里的山贼和刁民,纷纷从那深山老林里走了出来,主动向衙门自首,官府对于这些人也是尽可能的重新发落。现在的交州境内已经很少有抢劫的事件发生了,而且百姓们虽然谈不上富足,可是人人一碗果腹的稻米粥还是有的喝的。

数年前,二人就曾有想要兴学的念头,可毕竟交州疲敝。百姓的温饱还没有解决,再谈兴学的话,如若没有朝廷支持,断然是不行的。

其实,兴学的诏命和刺史府、太守府的告示,在各个城镇公布开来。最开心的并不是那些读书的士子们,而是普通的百姓。

在经历过了连年战乱,人命如蝼蚁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年代。

能活下命来,留着脑袋喝碗稻米粥,就已经是天大的幸事了,读书那更是想都不敢想。

不说别的,就单说那文人口中所说的,什么笔墨纸砚这些东西,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就已经是很大的一笔消费了。更别提,入私塾的学费了,更不是这些人能够承担的起的。

而现在,朝廷们竟然开办了免费的校馆。这又怎么能够,不让这些人高兴呢?

这些普通百姓中的大部分人,世世代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或者是地主家的佃户。

就算是入伍当兵,不是被当成炮灰战死沙场,要么就是辛辛苦苦做几十年的大头兵。到头来能幸运混上一个小小的拾长就很不错了,能当上百夫长那得是万里挑一,祖坟冒青烟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可在那些达官贵人眼中,他们也终究还只是上不了台面的,莽夫和蝼蚁罢了。

如今,他们逆天改命的机会到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子孙后代竟然还能有读书,甚至当官的机会。虽然,洛阳的太学和国子学,以及各州州府的国学校馆,对于他们而言,依旧是遥不可及的梦,但总算是有希望了。

就在二人旁若无人的交谈之际,忽然听闻一道雄厚的声音传了进来,“二位先生,谈论什么呢,如此高兴?”

二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须发洁白,身材魁梧的老将军,已经大步走进了府来。

见到来人,二人急忙站起身来深深一躬,“下官,见过大司马。”

那来人自然也就是,新帝继位之后,晋封为大司马的曹仁.曹子孝。

只见曹仁疾步向前,将二人虚扶起来,“二位大人不必多礼,老夫还怕打扰了二位的清净呢。”

随即三人像那田间老农一般,也不拘束分散席地而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