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安民之策(1 / 1)
原来蒋德璟早就对朝中那些不作为的官员深恶痛绝,他深知天下之所以不安定,就是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造成的。
若要安定天下,必须要刷新吏治。
只可惜崇祯优柔寡断,而他又缺乏助力,才空怀一腔报国之心。
这几日他见朱元璋深谋远虑,行事果决,正是他心中的明君,故而才一反常态,就是希望引起朱元璋的注意。
今日得此机会,当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朱元璋见状也是大喜,下马扶起他,笑问道:“蒋卿,不知你上任后准备如何整顿吏治?”
蒋德璟闻言,知朱元璋是在考验他。
不过他这些年夙夜忧思,心中早有一套方案,略一沉思,就开口道:“依臣愚见,当今天下惶惶,叛乱四起,实是吏治不清所致,然吏治混乱已久,必不可能骤然改变。”
他知此言太过刺耳,故而偷瞥了朱元璋一眼。
见朱元璋微微点头,又继续说道:“观今之乱象,叛乱、流民、瘟疫等事看似纷杂无状,其实皆因地方官敷衍塞责,抚民不利所致。”
“故而臣觉得当务之急,应是挑选一批锐意进取之人任地方官,严格执行陛下的旨意,让流民安顿,恢复生产。”
“一旦饥民得食,心思也就安定了,自也不会随叛附逆,如此一来,叛军必然势孤,也就不足为惧了。”
“若战乱平息,流民归里,人口流动减少,瘟疫的影响亦会随之减弱,如此天下太平可期......”
朱元璋见蒋德璟只谈地方治理,而不谈朝廷政策,知他是在避讳崇祯先前的过失。
而且他所言治理之事好似在理,却是泛泛而谈,并无落地方案,就又追问道:“蒋卿,你可否说的具体些,比如现今百姓不是造反,便是上山避难,你如何解决此困境?”
蒋德璟道:“百姓造反不过是没有吃的,只要将福建的番薯等物引入北方,待半年后番薯成熟,必可解决饥荒问题,到时一些被迫从叛的百姓自会解甲归田。”
“至于这半年的粮食问题,陛下可下旨从南方运粮,应可暂解燃眉之急,而且我已派人去催宋应星进京,等他到来后,以他的能力,应还可提升番薯、水稻等作物的产量。”
“至于上山避难的百姓,臣的意思是派人前去安抚,以良田为饵,引他们下山耕种。”
“一旦他们下山,地方官可借机重整户籍,安排生产,另外在县衙和繁华地区设置鸣冤鼓,以免官员欺压百姓。”
“对于不愿下山的百姓,臣觉得也不应强迫,以免逼良为盗,引发郧阳......可给予稻种等物,鼓励他们开垦,待时机成熟,或劝导下山,或就地安顿,重编户籍皆可......”
朱元璋知蒋德璟说到郧阳之乱时就急忙转换话题,是在给他留面子,因为这是大明一段不光彩的历史。
原来早在元朝末年,郧阳一带因多大山,不少百姓就逃到山中躲避赋税,更有甚者直接占山为王,反抗官兵。
朱元璋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也曾让大将邓愈围剿,迁出了所有百姓,并派兵驻守,不许百姓进入其中。
但到宣德年间,郧阳附近仍聚集了大量逃难的百姓。
由于朝廷处置不当,最后在正统、成化年间先后爆发了石龙、李原等为首的农民起义。
最后虽都被平定,但也是尸骨累累,血流成河。
特别是象征项忠功绩的“平荆襄碑”,却被百姓称之为“坠泪碑”。
最讽刺的是,朝廷虽然斩杀了大批流民,不仅没能阻止流民进入郧阳等地,反而越演越烈。
直到祭酒周洪谟著借鉴东晋侨置郡县的方法,让靠近郡县的流民附籍,远离郡县的流民建立州县,放宽徭役,重编户籍,才暂时解决了此事。
朱元璋虽未经历过后面的事,却也从崇祯的记忆中了解到了此事。
此刻见蒋德璟采用了周洪谟的方法,说明他确实有落地的方案,心中也颇为赞许。
不过朱元璋也知道蒋德璟的计划看似合理,但其中还有一个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若没有可靠之人去执行,一切都是水月镜花,可望不可及。
于是他待蒋德璟说完后,赞许了几句,又开口道:“蒋卿,你这些方案大致可行,但是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准备从何处找来那些锐意进取之人?”
蒋德璟见朱元璋一下子就抓住问题的关键,有些尴尬地道:“臣原意是想从科举中选拔人才,不过现在北方战乱,科举根本就无法进行。”
“再加上时间紧迫,也等不及科举,故而臣也正为此发愁,还请陛下指示!”
朱元璋沉吟了一会,道:“若是从国子监中挑选人才,蒋卿以为如何?”
蒋德璟闻言,连连摇头,道:“若是太祖年间的国子监,臣倒是觉得可以。”
“但是现在的国子监大多是官宦子弟,既不通庶务,也无上进之心,一旦为官,必然害民,万万不可!”
朱元璋摇头道:“蒋卿,你这就是以偏概全了,你看申卿就是太学生,他的才学就很好!”
蒋德璟有些尴尬地看了一眼申湛然,道:“申大人的才学是好的,不过在国子监中也是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所以臣还是不赞成启用太学生。”
朱元璋闻言,看向申湛然道:“申卿,你觉得蒋卿说的可对?”
申湛然笑了笑,躬身道:“陛下,蒋大人说的大致是对的,不过国子监中也有少许才学兼有之人,只是因为没有展露才华的机会,故而声名不显。”
朱元璋点头道:“这就对了,何世无奇才,不过是藏在锥中不显露罢了。”
“蒋卿,依咱的意思,你不妨设置一些地方官的题目,去国子监中考一考他们,若是有些能用的,就先让他们跟着干吏历练几日,若可用就委任他们官职。”
“一来可暂解燃眉之急,二来也好激励那些学生,若实在不堪重用,那咱们在想办法。”
蒋德璟想了想,确实别无他法,也就答应了朱元璋的提议。
朱元璋又询问了他考核之事,见蒋德璟对答如流,原本的担心才彻底放心。
原来朱元璋先前因蒋德璟生性耿直,本是有意让他出任户部尚书,故而才迟迟未授官。
没想到今日的无意之举,竟让他发现蒋德璟的治理之才,心中也是大喜,原本阴沉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