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我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练武奇才;臣(1 / 2)

加入书签

说是要看看自己亲手打下来的江山,而且就只有他跟李淳风两个人,自然也算是微服私访。

        他们这一路自长安出发,一路向东而行,过了并州,如今是到了幽州。

        并州是他们李家的龙兴之地,虽然如今定都在长安,但对于晋阳的发展,也并没有懈怠。

        况且并州往上,便是北疆自古以来也是胡人犯边之所在。

        并州如此,幽州也是如此。

        只不过如今突厥被灭,整个南瞻部洲的都在大唐的掌控之下,当年的草原雄鹰,如今在李唐的铁骑之下,也都变得愈发能歌善舞。

        疆域大了,掌控起来自然就没有那么容易。

        人管人,即便是制度再先进,也少不了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本也都在李世民与朝廷的预计之中。

        只要那些地方官员做的不是太过分,能够守境安民,朝廷也向来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官话的推行,本也是李世民定下一项基本国策。

        或许李淳风听到这里,惊讶之余还会有些愤恨但李世民此刻却仿佛早有所料,并没有因为卢从阳而感到有什么意外之处。

        权力会使人的欲望愈发膨胀,作为天子的陛下,能够如此克制,已然是明君典范了。

        正因为知道门阀大族的狠辣之处,故而李世民才不断的扶植寒门学子,在朝堂上之上,也是尽可能的打压那些名门望族,但成效也十分有限。

        少年一时语顿。

        而等李淳风离开之后,李世民这才看向一处角落,故意打趣道:“什么时候一向光明磊落的魏卿,也往这等阴暗之处躲避了?”

        即便现在是阴神,但魏徵在见到李世民的时候,还是以人间臣子之礼拜见,他们君臣之间的感情,也算是颇为复杂了。

        其实早在秦时,朝廷便有规定,不论是何处任职,即便是地方的官员,也必须使用官话方言只能在私下里使用。

        最起码在京畿附近,还没有宗族敢把军属的田地夺去强占了的事情发生。

        世人常说,陛下是因为当年玄武门之变,“杀兄夺位,逼父退位”,定然会在史书上留下一笔浓墨,他想要挽回自己的名声,便只能逼着自己做一个明君,尽自己全力向世人证明,他确实有这个能力,当好这个皇帝。

        为了打破门阀对士族的垄断,李世民希望大唐治下有更多人的读书人,那么办官学,推官话,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些事情,自然难不住李淳风。

        这也是李世民这一次真正脚踏实地的走过了许多地方之后的切实感受。

        “可你连我这个六十岁的老头子都不是对手。”李世民难得起了童心,竟还同这少年打起嘴仗来了。“还胆敢口出狂言,说自己是什么百年难得一遇的练武奇才?”

        这也都不是什么问题,李世民自己被惹急了,也会骂几声陇西话亦或是太原话。

        而其附加的作用便是,在保留各地方言的基础上再来推行官话,便让大唐子民各地交流起来更加便捷。

        他们家当年难道就没有做过这等土地兼并之事?

        “自然是见过,还经常见。”

        不过话是这样说,官员们在京城自然不会操着一口方言面圣,但是到了地方上,除非是真不会说当地的方言,亦或是在重要的正式场合上发言,其实也很少说官话。

        “果然是长安来的听闻长安出了一位圣佛,唤作三藏法师你见过他么?”少年好奇问道。

        村子外。

        “等等。”李世民又将他叫住,稍微停顿了片刻,才道:“把卷宗取来,朕先看看。”

        正如眼前这几个“混小子”,即便是自己见他们游手好闲,数落他们的时候,竟也是问他们为什么不去种地,而不是问他们为什么不去读书。

        这也是李世民为什么要在全国各地开办官学,推行科举的原因之一当年始皇帝书同文,车同轨,李世民做的便是尽量让话同音。

        “放心吧到嘴里的鸭子,定不能让他们飞走。”

        就李世民亲眼所见,这幽州的百姓与大唐京畿附近的百姓,分明就是过得堪称天壤之别的两种的生活。

        可谓是互相成全。

        看着李世民与李淳风离去的背影,卢从阳也是嘴里嘟囔了两句,这才从地上站起来,顺势拍了拍身上的灰。

        等李淳风离开之后,李世民才对眼前这混小子说道:“你猜的没错,我们确实是从长安来的.算你小子有几分眼力。”

        李淳风还又补充了一句。

        “你叫什么?”李世民问他的名字。

        “听你们的口音,可不是我们本地人”那精壮的少年郎半坐在地上,一手撑着地,看向李世民:“在我们这儿,就算是府衙的老爷们,也没有说官话的。”

        毕竟他李家本就是门阀出身,这些巧取豪夺的手段,其实对于他来说并不陌生。

        “我叫卢从阳。”少年向李世民说道:“同辈排行十三,故而大家都唤我十三郎。”

        “他们的少族长也死在了征剿突厥的一次战斗之中。”

        “话又说回来了。”卢从阳一摊手,“即便是他真是钦差,还把地给咱们要回来了你们会种地么?能种好么?还能下地么?”

        “只有一身腱子肉,终究是不行的。”李世民拍了拍卢从阳的肩膀,多说了一句:“以后不妨也读读书,以后再有签约画押时,也能看懂上面写得是什么。”

        这其中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那就是李世民还是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在了那些寒门学子的身上。

        “这不就得了。”卢从阳嘿嘿一笑,“种地哪有咱们兄弟快活?听闻沧州那边有一个逃犯近期会路过咱们地界,你们把招子都放亮些,抓了这孙子,取了赏金,孝敬老娘。”

        杀人灭口,永绝后患,才是门阀大族们的常用手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