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乘胜伐辽(1 / 2)
太原这地方产马产盐都不算什么,居然也盛产皇帝!这使得赵光义心中极为不爽。
北汉平定,大宋共得到十州、十四县、三二百二十户。此情此景,必须吟诗一首,以示庆贺。
赵光义非常高调地作了一首诗,名字取得那是一个霸道,曰:《平晋诗》。水平如何不知道,不过这么重要的时刻写的一首诗,史官们懒得记录诗的内容,我们也无从猜测,估计是一首打油诗。
赵家皇帝命令群臣跟着唱和,自己作为总指挥,一遍两遍三四遍六遍七八遍,有人都呕吐了,赵光义依然乐此不疲,公然索要掌声和欢呼声。排练很成功,赵光义顿感文思泉涌,一口气又写了《平晋赋》和《平晋记》。
赵光义将自己在太原的行营更名为“平晋寺”,令匠人将《平晋诗》《平晋赋》和《平晋记》刻石立于寺中,以示自己克复天下的志向和豪情,史称“帝沉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大宋皇帝一高兴,原北汉的军民就能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诏令对投降的原北汉将校官吏给予优厚的赏赐和待遇;大赦河东,那些常赦得不到原谅者都得到赦免;录用战死将校的子孙;掩埋战士阵亡者尸体;所有的僧道隶属西京寺观;官吏及高赀富户授给河南良田。
占据汾州的北汉节度使蔚进、卢遂也向大宋缴械投降,北汉全境平定。
◆火烧太原城
赵家这位皇帝属于那种具有双重人格的高级生物,他有佛性,也有魔性,他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至于使用哪一面,完全看自己的心情。当他的“善”意奔涌,那是真的佛光普照,当他的“恶”性爆发,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的柳宗元在《晋问》中曾高度评价河东有六利:一曰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二曰晋之金铁,甲坚而刃利;三曰晋之名马,其强可恃;四曰晋之北山,其材可取晋之河鱼,可为伟观;六曰晋之盐宝,可以利民。
这些都是龙城太原的先天之利,赵光义无法改变,写完《平晋诗》,赵光义还感觉不能解气,太原城存在,他看着心里就不爽。
你叫什么不好,偏偏叫龙城?你产什么不好,偏偏这里盛产皇帝?这种事婶可忍叔不可忍。说不定哪一天,这里又冒出一位皇帝,再和大宋分庭抗争,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金代诗人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诗云:“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说的就是这件事。
赵光义正在考虑如何处置太原城,听潘美这么说,赵光义大怒,他好像是突然想明白了,“朕必须毁了此城,方能除去我大宋的隐患!”于是,当即下令:“给全城的时间迁出去后大火焚城。”
赵光义说完,潘美站在那里纹丝没动,他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皇上刚才说什么?大火焚城?”他要再次确认一下,赵光义果然又重复了一遍,“让城中的百内,全部迁到城外,然后大火焚城,朕要从版图上抹去这座城!”
接着赵光义命潘美负责在太原城东里外,建造新城,待新城造好后,再让百姓迁到新城。
二十世纪的东北,那时候北方人造房子,多半都是土墙。建造方法是:在地基上,先用木头搭建好一个架子,留好门窗的位置,然后用稻草和稀泥,一层一层缠绕在木架上(就好像现在用的钢筋),接着开始砌墙。最后在屋顶盖上茅草,屋里搭上土炕,支上灶,装上门窗,房子就建好了。
潘美带领大军,按照赵光义的旨意,到太原城里唐明镇,在汾水东侧,开始建新城、造房子。十七日,只用了一个星期时间,新房子就造好了数百间,这可是“大宋速度”。
《宋史》云:“尽徙余民于新城,遣使督之,既出,即命纵火。”
清朝人毕沅著的《续资治通鉴》云:“遗使分部徙居民于新并州,尽焚。
其庐舍,民老幼趋城门不及,死者甚众。”
男女老幼来不及离开的和不想离开的,只能是一个字“死”,居民出城后,赵光义下令放火,于是已有千年的太原城“万炬皆发,宫寺民舍,一日俱尽”。
太原古称晋阳,因此又称晋阳城。第二年四月,赵光义又命决汾水、晋水,漫灌城墟,先是火烧,再是水淹,晋阳城最终变成了一片废墟焦土。_o_m
接着,赵光义又将太原治所从榆次迁到新的太原城唐明镇(今太原)。
太原,古称晋阳,公元前497年,晋国六卿之一的赵简子赵鞅,《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他在自己的封邑,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地带据险筑城,因城位于晋水之阳,取名晋阳。一座城坚池高的军事堡垒,就此耸立于河东大地。晋阳成为赵氏家族最可靠的根据地。
赵鞅凭借晋阳城打退过中行氏、范氏的围剿,赵襄子赵无恤借此瓦解了智、韩、魏三家的围攻。晋阳城两次帮助赵氏家族度过亡族之险,奠定赵国开国之基,最终得以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赵简子病重,昏迷,临终前舍弃嫡长子赵伯鲁而传位才能出众的庶子赵毋恤,他告诉赵毋恤,“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毋庸置疑,太原就是赵氏一族的龙兴之地。
赵广义为了铲除后患,火烧水淹太原城,太原城因赵而兴,又因赵而亡,建太原的是赵家人,毁太原的也是赵家人,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的一个怪圈,走着走着,就走成了一个闭环,天道轮回,谁又能说得清呢。
新建的太原城,周里多,有四座城门。赵光义命人削去席舟山的山头,谓之“拔龙角”;在新建的太原城内只修“丁”字路,不修“十”字口,“丁”取其谐音“钉”,谓之“钉龙脉”,赵光义的意思是要“钉”破太原的“龙脉”。
也有人说,“丁”字街,有利于阻挡马匹的奔袭,也是为了防御契丹铁骑需要而建。新的太原城由潘美和杨业镇守。
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云:“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岗。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从前的太原城在汾河西岸,大宋之后太原城在汾河东岸,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一千年河西,一千年河东”吧。
说来也奇怪了,赵光义钉死晋阳龙脉之后,大宋至今,这片土地竟然再未有帝王出现,让人觉得遗憾的同时,又不免发出一声感叹,千年一叹!
诗人元好问当时就问过大家了:“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二十一世纪的今时,真正到了太平盛世,晋阳古城在被毁掉千年以后,又在原地开始重建了,元好问的千年疑问直到此时终于有了答案。
刘继元降宋后,被封为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
太平兴国四年(979十七日,刘继元与北汉刘氏亲属一百多人由太原迁往开封,朝廷赏赐他一套豪宅,赐给京师甲第一区,每年都优加赏赐。
在帝都开封,刘继元整天悠游岁月,乐不思蜀。作为大宋天子赵光义的俘虏降王,刘继元的存在就是在给赵光义脸上贴金,那可是赵光义的活奖牌,对他的优待,超过以前的任何一位降王。《宋史》载:“(太宗)尝谓近臣曰:‘晋司马昭以刘禅思蜀之对,戏之云‘何乃似却正之言",此不仁之甚也。亡国国君皆暗懦所致,苟有远识,岂至灭亡?此可愍伤,何反戏侮乎?刘继元朕所虏者,待之若宾客,犹恐不慰其意尔。"”作为大宋国宝熊猫级的人物,刘继元是幸运的,赵光义就差没把他当祖宗供起来。
太平兴国六年(981),刘继元进封为彭城公;雍熙三年(986),又被任命为保康军节度使;淳化二年(991年)病逝,“太宗恻然哀之,赠中书令,追封彭城郡王,赗赙加等,葬事官给。”刘继元在北汉作为“。
侄皇帝”在位十二年,历史上称其为北汉英武帝。
刘继元死后留下一个六岁的幼子,名叫刘三猪,赵光义为其赐名刘守节,“授西京作坊副使,家居赐禄。”刘守节后来升任右骁卫将军。
◆乘胜长驱
宋军经月的浴血奋战,终于平定了北汉,此时可谓人疲马乏,大军需要修整,战士需要养伤,现在如果能班师回朝,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立功——领赏——再立功——再领赏,这是军队的潜规则;如果立功——没有领赏,结果就是没有人愿意再立功。
《孙子兵法》云:“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孙武子告诫为君的,凡打了胜仗,占领了土地城邑,一定要修明政治,论功行赏,才能继续前进,不能巩固胜利的成果,那就危险了,这种情况叫做“费留”,等于是白白浪费了国家的人力财力和士卒的生命。英明的君主、优秀的将帅都会慎重且严肃地处理这个问题。
《孙子兵法》又告诫那些为君为帅的,“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对国家没有利益就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能轻率地用兵,不到危急关头就不要冒然开战。告诫各位国君和将帅,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不可因一时的气愤而出战,符合国家利益才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
打了这么大的一个胜仗,啃了这么硬的一块骨头,按照惯例,回到帝都,皇上一定会论功行赏。毕竟,升官发财是所有将士的梦想,也是他们奋勇杀敌的动力源头。
打下北汉,将士们已经在计划着要把这次的赏赐,寄回家去,盖房子买地,置办家业,甚至娶妻生子。
打下北汉,大宋将士们开心,他们的皇上赵光义更开心,“试问天下,还有哪个敢不服朕的,朕要灭了他!”
一俊遮百丑,一功掩百绯。此时,大宋境内,赵光义的人气爆棚,支持率明显上升,之前,他做过的那些可圈可点的事情,时间一长,大家也淡忘了。
到达镇州,赵光义命令大军在此稍事休息。赵光义之所以让大军停下来不走了,他是有想法的,“以将伐幽、蓟,遣发京东、河北诸州军储赴北面行营。”
这个时候,赵光义就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向大家做个表白:“朕意欲顺道伐辽,乘胜收复后晋时割给辽朝的幽云十六州,毕其功于一役。”
潘美、曹彬等人认为经过太原之战,军队疲乏,粮饷匮乏,不宜再战。诸将也认为灭了北汉,赏赐还没有发下,就急着要去攻打大辽,燕云十六州是这么好收回的吗?都不愿开口。
赵光义一看,大家都不言语了,顿时老大不高兴了,侍卫马步各军统帅崔翰马上出来打圆场,上奏道:“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取之易。”认为机不可失,势所当乘,打契丹是小菜一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