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夜不能寐(1 / 2)
大明朝廷给琉球国开出的条件,看上去充满了妥协和折中的意味。
对于琉球国的既得利益者群体,也就是实际掌控琉球国权力和财富的群体,都做了尽可能妥善的安置。
对于琉球国大量存在的混血明裔和土人而言,实际生活却基本不会受到什么直接的影响。
但是,这种看似浮于表面的改革,实际上已经触及了本质——殖民地的移民将得到帝国公民权。
历史上的英国,如果愿意在北美殖民地推行类似改革,那美国独立战争很可能就不会爆发,或者不会独立的那么的彻底。
给殖民地移民公民权,从而消除藩国殖民地的独立倾向,就是这次改革最直接和最关键的两个目的之一。
另外一个关键是安抚工人和流民。
朝堂的老先生们和皇帝都能抓住真正的关键。
在达成关键目标的情况下,其他的利益都尽可能不去触动,让改革尽可能的平稳顺利进行。
因为战争还没有结束。
如果直接开始最深层的改革,比如说彻底的直接的撤藩和废奴改革,那很可能会加速帝国的崩溃。
琉球撤藩讨论的时候,与撤藩有关的官方消息,也已经传到了其他藩国。
按照大明朝廷的惯例,每天朝廷放衙的时候,通政司会将当天需要公开的大事,通过电报通告本土布政使司和藩国。
相当于通过电报发送的邸报。
至于哪些大事是需要公开的,通政司会随时和皇帝联系确认。
元月七日通政司公开的主要事情,就是西海撤藩、大食改立、六行业禁令放宽。
所以,其他的藩国虽然没有直接收到琉球那样的撤藩通知,却也同样知道了撤藩的事情已经定了。
再加上藩国的勋贵和精英们,都跟本土的官员有或多或少的私人联系。
他们大多能够得到几条不太确定的消息,说是琉球也可能马上就要撤藩了,可能正在研讨具体的细节。
于是,大明本土周边、南方、西方的藩国高层,立刻就进入了夜不能寐状态。
各个利益群体的人员迅速联络,用最快的速度分头聚集起来开会,各自讨论和猜测未来的可能性。
殷洲那些藩国国王们也半夜爬起来,召集藩国官员、贵族和资本精英们,开会讨论这些真正的大事。
对于藩国而言,跟泰西打仗的事情,都不如大明撤藩的事情大。
所有藩国中最为紧张的,当属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的藩国了,因为他们与本土距离最近,关系也最为密切。
在当今的大明,并没有朝鲜国和日本国这两个藩国,这两个名称已经变成了地名,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
朝鲜半岛与大明本土的边界,不再是大陆上的鸭绿江,而是在平壤以北三十公里处,基本上是朝鲜半岛最窄的地方。
自此以南的朝鲜半岛,再从中间位置横向拆分,形成了高丽、新罗两个藩国。
至于日本群岛,则是从东北到西南,依次拆分成了虾夷、江户、奈良、丰原四个藩国。
六个藩国的面积大致相当,都是八到九万平方公里之间,略小于大明本土的一个布政使司。
其中丰原国的国土,大致是后世日本的九州岛、四国岛、中国地方这三块。
九州岛的名字,是因为岛上原本有九个令制国,所以被日本称之为九州岛,四国岛也类似。
世祖皇帝朱慈烺认为那些所谓的令制国,根本不配称之为国,这俩岛也不配称之为九州、四国。
所以朱慈烺把九州岛改成了九城岛,旁边的四国岛也改成了四邑岛,邑是城池和县的意思。
至于所谓得“中国地方”,名称来源是神话中的“丰苇原中国”,又有“丰苇原千五百秋瑞穗国”之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