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仙侠之别(2 / 2)

加入书签

无色品质的,在空间里就代表着独一无二,就算功法这东西有些特别,但除了师徒传承,也决不会再有第三份了。

利戴琳家传的武学已经达到了高阶的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至少对于还是普通轮回者的她来说,绰绰有余。

叶怀光也仔细查过八卦掌提升方法,除了单纯的修炼提升以为,还可以想办法从太极,形意上触类旁通,进行功法进阶!

就像醉拳进化成醉八仙一样,八卦掌也是存在进化的可能的,甚至最终成长为无色品质的功法,也不是不可能。

而且,这些功法,她都是老老实实的一点点修炼的,并不是靠着空间的便利升级起来的,这就代表着这东西是真真正正的属于利戴琳自身的能力,不会受到什么装备之类外物的影响。

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最明显的差别,这也是利戴琳告诉他的,那就是对于天地间元气的感知能力以及对自身内力的操纵能力差距。

叶怀光也不知道利戴琳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反正她说了,叶怀光就信了。

当时叶怀光还问了她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这两点差距若是表现出来,是什么样的?

利戴琳当时的话,他记得极其清楚:“若是天赋好的,或许不会有太大问题,但若是天生气感不强,本身就感知不到天地元气,那后续再想提升功法,就只能依靠空间硬生生往上拔了。

而这种方式提升上去的,对功法的理解不足,领悟不够,对内力的掌控就弱,实战强弱且不说,单就内力运行不畅,后果多严重就不用我多说了。

短时间内,有空间在一旁辅佐,帮助操控,或许无碍,但是长此以往,也别想在武道一途继续走下去了。

而且,按这套操作一点点提升下来的,只能算是恶性循环,最终这一身的能力,都是依托于空间的操控而存在的,一旦丧失了空间在你和功法之间的协调能力,那瞬间就是内力失控,爆体而亡。”

就是那时候,叶怀光才下定决心绝不再只依靠七宗罪技能寻求超脱之道。

之后叶怀光就开始慢慢了解修真和习武这两种最具华夏特色的,可以超脱的成长方向。

这一下叶怀光就发现了其中的差别了,首先,用的能量就略有不同。

武学一途,靠的是内力,借用天地元气打通身上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激发身体潜能,将天地元气和自己的能量汇聚成内力,储存在下丹田之内,所以也叫丹田气。

内力构成中,自身的能量为主,少部分天地元气淬炼经脉,也用作协调自身和天地自然,用以后续可以继续直接借用天地元气战斗。

而修真,则略有不同,虽然同样需要部分自身能量,但更主要的则是吸纳天地灵气收归几身,虽然储存位置大多也是下丹田。

但是,灵气和天地元气本身就略有不同,具体差别,叶怀光和利戴琳都不清楚,但若是一模一样的能量,空间没必要做以区分。

其次就是战斗方式了,这点倒是殊途同归。

武学一途刚开始必然是近身短打为主,即便是使枪的,也不过身前七尺而已。

但是,随着武学造诣提升,从低武上升到高武层次之后,也就是天人合一之境,便可内劲外放,借助天地元气,则可以飞天遁地,拳镇山河。

直至最终武道巅峰,破碎虚空,就算是超脱出了轮回塔。

之后如何,叶怀光就不知道了。

再说修真一途,那从开始就与武学一途不同了,毕竟练精化气,再与感悟到的天地灵气相合,最终化为真气收归体内丹田,进入练气期之后,便可以借助真气御物,驱符,施法。

所以,修真入门就已经算是具备了一定的远程手段了,之后的筑基,金丹,元婴,出窍,分神,合体,大乘,渡劫。

这飞升成仙之前的九大境界,则分别一一对应着轮回塔的九大境界,每一境界除了实力天差地别以外,也都各有其神奇之处。

其实,武学一途也是一样都有这种境界划分的,可是,却并非也有九大境界:

强身健体(武徒):普通人的巅峰,一牛之力。

通脉明窍(武士):蕴养本命元气,开碑裂石,四虎之力。

易经洗髓(后天武师):引气入体,本命元气与天地灵气化生真元,九牛二虎之力。

脱胎换骨(先天武师):天人感应,神魂显灵,初步干预物质界,龙象之力。

天人合一(武道宗师):天人法相,自身技艺的修行达到极致,修为通天彻地,初步接触到道的存在,力量难以估计。

超凡入圣(武圣):以武入道,神魂与冥冥中的大道交感,化生圣灵,一举一动莫不连天地法理,力量不可捉摸。

开天辟地(武尊):武道规则化入几身,并以此创造武道领域,天地之下,领域之内,无所不能。

拳碎虚空(武神):这个境界,就已经是对应着修仙的飞升成仙了。

wa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