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叶赫那拉氏名人太祖孝慈高皇后(1 / 1)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历史上有两位孝慈高皇后,一为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二为清太祖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历史上多指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1382年),安徽宿州人,史载,马氏仁慈、聪明、有见识,朱元璋称帝前后,马氏给了很多帮助.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卒,年51岁。太祖甚悲恸,遂不复立后。是年九月葬孝陵,谥曰孝慈皇后。永乐元年(1403年)六月上尊谥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加上尊谥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简介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1382年),安徽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皆早卒。马公素与红巾军首领善,遂以女托郭子兴,后以此女嫁朱元璋。史载,马氏仁慈、聪明、有见识,朱元璋称帝前后,从帝给以很多帮助。生子5人:长子懿文太子朱标,秦王?,晋王?,成祖棣(但在《明朝那些事儿》此书中否定成祖棣为其所生),周王?。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卒,年51岁。太祖甚悲恸,遂不复立后。是年九月葬孝陵,〗≧,谥曰孝慈皇后。永乐元年(1403年)六月上尊谥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加上尊谥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孝慈高皇后一生马皇后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原配妻子,据说有一对大脚。农村的姑娘,大脚便于干活,时逢元末乱世,大脚又便于逃乱。
她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后来,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帐下,造反闹革命。明史上说朱元璋长得“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长得如何奇特,我们不得而知,反正是吓了郭子兴一跳,但一想这样的人物在战场上能“长自家威风,灭敌人志气”,遂收为亲兵。后来,因朱元璋作战勇敢,屡战屡胜,郭子兴认为其是个人才,便将闺女嫁给了他。朱元璋与马氏成亲后,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好,郭子兴为人心胸狭窄,爱听信谗言,曾多次囚禁或是排挤朱元璋,而每次都是马氏从中撼旋,使得朱元璋能脱离困境。朱元璋南下之时,马氏曾负责往来的文书,并做得井井有条,同时他还能劝朱元璋不要扰民,更不要滥杀,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朱元璋称帝后,立马氏为皇后,马氏勤于内治,史书记载宋朝的皇后大都比较贤良,马氏就将宋代的家法汇编成册,让后妃们朝夕攻读。正是由于马皇后的这一措施,使得明朝的皇后贤惠的占了大多数,也很少出现外戚专权的局面,可以说马氏为明政权的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朱元璋称帝后曾大肆杀戮功臣,马氏则多次劝阻,并解救了多名大臣。明初的大学者宋濂就是一个例子。宋濂的孙子宋慎因罪被捕下狱,株连九族,曾作为皇太子师傅的宋濂也位能幸免,被判斩刑,马氏亲自为宋濂求情,但朱元璋并未应允,当天晚饭的时候,马氏特意吩咐厨房不要进荤菜,朱元璋问原因,马氏回答他正在祭奠太子的老师宋濂,朱元璋深受感动,于是下旨赦免了宋濂。太祖时期向这样的例子还非常多,充分反映了马皇后的仁慈与贤德。
后宫楷模好学典范马皇后做了第一夫人后,特别勤于内治。她积极发挥女知识分子的特点,在内宫的治理工作上“讲求古训”,并注意借鉴前朝的经验。她觉得宋朝有许多贤惠的皇后,便命女史摘录她们的家法,经常翻阅查看。有人说,宋朝的皇后太过仁厚了吧?马皇后反问道:“过于仁厚有何不好?总要比刻薄好吧?”又有一天,她问女史道:“汉朝的窦太后为什么那么喜欢黄老之学呢?”女史说:“清净无为为本。若绝仁弃义,民复教慈,是其教矣。”马皇后据此叹道:“孝、慈即仁义也,讵有绝仁义而为孝慈者哉?”其实马皇后大谈仁义之道,是别有用心的。
因为她深知她丈夫禀性严峻,刚愎自用,当了皇帝以后一直疑神疑鬼,对大臣总是刻薄寡恩,完全不把人命当一回事,所以她期望以这样的方式提醒丈夫要宽待臣民。当然,马皇后也深知行动是最好的榜样。她把仁厚道德总结成一个字,那就是爱。为了让丈夫明白什么叫爱,她做了许多细致有效的感化工作。她爱自己的老公。她深知要温暖一个男人的心,首先应温暖他的胃。
因此关于领袖的饮食问题,她一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每次都要亲自去御膳房“躬自省视”。她也爱别人的孩子。马皇后克服了女人的嫉妒心,对于妃嫔宫人,如有因被皇帝宠爱而生下孩子的,她都非常厚待,并“命妇入朝,待之如家人礼之”。
她还爱天下的百姓。这方面,马皇后主要是在勤俭持家方面狠下工夫、大做文章。她以身作则,平常穿的衣服,洗了又洗,早已破旧不堪,也不愿换新的。后来听了元世祖的察必皇后煮弓弦织帛衣的故事,大受启发,又捡起年轻时的手艺,命人在后宫架起织布机,亲自织些绸衣料、缎被面什么的,然后以皇家献爱心的名义赐给那些年纪大的孤寡老人。而剩余的布料,马皇后则裁成衣裳,赐给王妃公主,让她们知道“天桑艰难”,老百姓不容易。这样的好皇后,自然得到大家的爱戴。便是如朱元璋这样本性酷烈的人,对于马皇后也是一往情深,在她死后痛哭不已,并不再立皇后。后宫的宫女们更是念她的好,曾作歌以示纪念,歌曰:“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仁慈微谏教化老公朱元璋曾这样夸奖马皇后:“家之良妻,犹国之良相!”这话一点不假。马皇后的伟大之处,便是不怕朱元璋的坏脾气,并敢辣气壮地吹耳边风。众所周知,朱元璋不喜欢女人干政,他认为“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使干政事”,因为“宠之太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因此还特地命人纂述《女诫》,以示警诫。但马皇后是个例外。
有一次,马皇后问朱元璋道:“如今天下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吗?”朱元璋不高兴地回答:“这不是你应该问的。”马皇后振振有词地回敬道:“陛下是天下之父,妾辱为天下之母,那么子民们的安康,为何不能问?”也许正是马皇后文化水平高,说得又在理,所以朱元璋对她的话大多听从。朱元璋脾气很坏,在殿前开国务办公会议,动不动就会暴跳如雷,大发脾气。而发起脾气来,别人常要掉脑袋。他太过刚愎自用,许多事情不调查,也不研究,盛怒之下就会大开杀戒。马皇后虽然做了不少教化工作,可就是感化不了他。他是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从不改变他的思考方法和处事原则。对此,马皇后只能尽最大努力,想着办法劝他。好在马皇后的话他还能听入耳,因此也救了不少性命。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皇后和他患难与共。因此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朱元璋性情暴烈残忍,为了保住朱家子孙日后的统治地位,不断寻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将。对此,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多少有所节制。马皇后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遇到荒年灾月,她带领官人吃粗劣的菜饭,以此来体察民间疾苦。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马皇后病逝。临终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朱元璋常将马皇后的贤德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她们的确可以先后媲美。
对子女们的教育马皇后对子女仁爱,勉励他们学习,要求他们生活简朴,有比穿衣、用物的,加以教诲,又把宫中利用旧料织成的被褥送给他们,并解释说:你们生长在富贵家庭,不知纺织的难处,要爱惜财物。她对待养子如同亲生的,而且始终如一。和朱元璋血缘最近的亲戚是侄儿朱文正,文正在对陈友谅战争中立功,因叔父未及时赏赐而不满,元璋因此杀了文正身边的亲信,还要治他的罪。马后也把文正当儿子看,这时劝元璋:这孩子立了好多战功,守南昌尤其不易,况且只是性急要强,并不是反叛,不要追究了,元璋这才将文正免官了事。这一事例说明马后保护了亲属正当权益。
马后对娘家人极为怀念,每当说到父母早逝就痛哭流涕,朱元璋也因关心她而及于外家,要为马后访察亲属,以便封赏。马后认为封外戚容易乱政,不是好事,不让访找。事实上马后是孤儿,娘家已没有人了。元璋只好追封马公为徐王,郑媪为王夫人,在宿州为他们设立祠祭署,以邻居王姓主持奉祀的事。马后与身边的妃子和宫人也是和睦相处,是比较慈惠的。妃嫔中有人生儿子,一定厚待他们母子。
马后以皇后的身份,还要管丈夫的饮食,宫女认为她不必这样做,她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尽做妻子的责任,再一是怕皇帝饮食有不中意处,怪罪下来,宫人担当不起,她好承受着。她也设法保护宫女,有一次元璋盛怒要立即惩罚一个宫中下人,马后也假作发怒,命把那人捆绑起来,交给宫正司议罪。元璋不满地责问她:这是你皇后处理的事情,为什么要交给宫正司?马后回答:赏罚公平才可以服人,治理天下的君主,哪能亲自处理每一个人,有犯法的应当交给有关部门去办。元璋又问,那你为什么也发火?她回答说,当皇上愤怒时,我故意也发怒,把这事推出去,消释你的烦恼,也为有司能持平执法。这一事表明她对丈夫、宫女双方都是关怀的。
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图》中宋濂画像命妇入宫朝见,马后以家人礼来接待,给人以温暖,对朝臣的家庭也给以关心。有人告发和州知州郭景祥的儿子要杀乃父,朱元璋欲以不孝罪处郭子死刑,马后知道了,说这是传闻之词,不一定真实,何况郭景祥就这么一个儿子,处决了他就绝后了。朱元璋一调查,果然是传闻不实,不是马后的劝说,郭家就家破人亡了。
洪武十三年(1380),知制诰宋濂因长孙宋慎陷入胡惟庸党而获罪,元璋要处他极刑。宋濂是明朝开国“文学之首臣”(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赠翰林承旨宋濂祖父诰》),又是太子的师傅,这时他已告老还乡,与胡党毫无牵涉。元璋搞胡党扩大化,宋濂眼看要遭殃,马后及时出面救援,她说:老百姓请一位先生,还知道终生不忘尊师的礼节;再说他致仕回籍,京中的事必定不知道,可别冤枉了他。但是元璋一心惩办胡党,不听马后的劝告。一次马后陪丈夫吃饭,她不喝酒,也不吃肉,元璋问为什么不吃不饮,她说:听说宋先生获咎,我不近荤酒,为他祈福,希望他免祸。听了这番话,元璋动了恻隐之心,饭也不吃了,第二天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关心百姓疾苦马后对士庶的生活也有所关心。明朝太学建成,朱元璋临幸回宫,马后问有多少学生,回答有几千名。当时有些太学生携带眷属在京,他们没有薪俸,无法养家,马后建议按月发给口粮,元璋接受了,专门设立“红板仓”,存储粮食,发给太学生。此后,“月粮”成为明代学校的一项制度。明初有个商人沈万三,是“赀钜万万,田产遍吴下”的江南第一大财主(董谷《碧里文存》),据说朱元璋建设南京城,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城墙由他出资修筑。又据说沈万三要求出钱犒赏军队,元璋问他,我有百万军士,你能普遍犒劳吗?他不知收敛,满有把握地说可以每人发给一两银子。这样的人,富可敌国,敢同天子抗衡,激恼了君主,要以乱民的罪名杀掉他。对此,马皇后劝解道:沈万三富是富得出奇,但他没有犯法,也没有谋图造反,杀他没有道理,也不符合法令,还是不杀的好。元璋听了她的话,免沈万三一死,把他流放到云南。
对于太医院的医生,马后也照顾他们的利益。马后最后一场病是严重的,元璋命太医诊治,但马后不服药,元璋强要她吃药,她说:如果我吃药无效,你就会杀死那些医师,那不等于我害了他们吗!我太不忍心了。元璋希望她医好,就说不要紧,你吃药,就是治不好,我因为你,也不会惩治医生。但是马后还是不用药,以致死亡。马后替医生着想竟至不顾自身的治疗。她死于洪武十五年(1382),享年51岁。
处理人际关系马皇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得体。当朱元璋在甥馆时,与义父母及其家人;独立成家后,与义子,与丈夫的子女;做皇后以后,与妃嫔,与宫人,与命妇,与朝臣,与娘家,种种关系,料理得妥切,与人关系融洽。她能做到这种程度,重要的在于她按“待人以宽,责己以严”的原则去办事,与他人的矛盾就易于化解。马皇后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丈夫的尊敬与爱护。
她生前,朱元璋褒奖她,比诸历史上的贤后唐太宗长孙皇后,为她父亲起坟立庙;她死后,朱元璋不再册立皇后,表示对她的敬重和怀念。这一对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妇,互相眷恋,互相体贴,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丈夫多妻妾,她的生活还是完满的。史书上还说,马皇后出殡那天,南京百姓几乎倾城而出,自发为她送葬。时值盛夏,史载那天忽然电闪雷鸣,下了一场瓢泼大雨,那扶老携幼的万千百姓在大雨中恸哭,竟然没有一个回家躲雨的。
然而,自从马皇后死了以后,朱元璋愈加孤独,脾气也越来越暴躁,打大臣的屁股更频繁了,大臣们的脑袋也更容易掉了。那些倒霉的大臣宫女妃嫔,恐怕比朱元璋更加想念马皇后。马氏作为一个平凡女子,生在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在大富大贵时,不奢不骄,始终不忘民间疾苦,不改勤俭本色,并用自己的言行来规劝、影响皇帝朱元璋,做出极不平凡的业绩。马皇后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
美人地理明孝陵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于此。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洪武十六年(1383年)五月,孝陵殿建成。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葬于此陵。明孝陵的附属工程一直延续到永乐三年(1405年)。明孝陵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评价马皇后从一个普通农家女子一跃而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从始至终都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她衣不着彩,食不奢靡,还经常赈济灾民,救助孤寡,马皇后无愧于一代国母的称号。
清太祖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1575~1603年),名孟古姐姐,生于明朝万历三年,叶赫部首领杨吉?之女。在万历十六年九月,十四岁时嫁努尔哈赤。叶赫那拉氏庄敬聪惠,端庄贤德。婚后四年生下一子,即清太宗皇太极。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九月二十七日病逝,享年二十九岁,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迁葬东京陵,天聪三年(1629年)二月十三日迁葬福陵。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尊其母为孝慈皇后,经累朝加谥,最后的谥号是“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人物生平敌对结亲,悲寂人生清朝后妃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十四岁的孟古在兄长叶赫贝勒纳林布禄的护送下来到费阿拉城,努尔哈赤率众出城相迎,杀牛宰羊,大宴成婚。新娘孟古终于显露出了她的与众不同:论相貌,她面如满月,端庄妩媚,风姿独具;论修养,她气度宽宏,不喜奉承,不惧恶言,举止庄重大方,口无恶言,耳无妄听,始终如一,毫无过失。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孟古病危,弥留之际想见一见母亲,太祖虽派人去请,但建州与叶赫已势同水火,故孟古只能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对丈夫与胞兄之间争斗不休的无奈,撒手人寰,年仅二十九岁。
英年早逝,第一皇后孟古的英年早逝,对努尔哈赤的打击很大,为表达自己的哀思,他命服侍过孟古的四个婢女生殉,用牛羊一百只祭祀,并将孟古葬在自己居住的院中达三年,后葬十尼亚满山岗。天命九年(1624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东京城,孟古的遗骨也随之迁到东京陵。但孟古能与太祖努尔哈赤同葬福陵地宫,神位供于太庙而备受尊崇,则要归功于他的儿子皇太极。母以子贵孟古死后又得以厚葬,应该说她是备受努尔哈赤宠爱的。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宠爱实在有限。若不是皇太极即位,孟古只能附葬或陪葬于福陵,而且也不会获得孝慈高皇后的谥号享受祭祀。
为何荣光,四点原因孟古生前能位居大妃,死后又得以厚葬,应该说她是备受努尔哈赤宠爱的。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宠爱实在有限。若不是皇太极即位,孟古只能附葬或陪葬于福陵,而且也不会获得孝慈高皇后的谥号享受祭祀。理由如下:
其一、孟古荣登大妃之位的时间漫长。努尔哈赤一生共有四位大妃,第一位是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第二位是富察?衮代,第三位是叶赫纳拉?孟古,第四位是乌拉纳喇?阿巴亥。当孟古嫁给努尔哈赤时,富察氏仍是大妃,直到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富察氏还为努尔哈赤生下第十子德格类,也就是说在孟古入宫八年且生有一子的情况下仍没有取代富察氏,而阿巴亥成为大妃只用了两年的时间;
其二、孟古嫁给努尔哈赤后并未受专宠。在孟古为妃期间,努尔哈赤在娶孟古的同年还聘了哈达部万汗的孙女阿敏为侧妃,万历十九年(1591年)纳庶妃嘉穆瑚觉罗氏,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与乌拉部阿巴亥(注:此时阿巴亥年仅十二岁)成婚。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其他后妃共为努尔哈赤生育了四子三女,即第七子阿巴泰(母为侧妃伊尔根觉罗氏),第九子巴布泰,第四、五、六女(母为庶妃嘉穆瑚觉罗氏),第十子德格类(母为大妃富察氏)。特别是孟古十月生皇太极,十一月,庶妃嘉穆瑚觉罗氏就生了巴布泰,足以说明孟古受宠爱程度;
其三、孟古之子并未被立为储君。元妃之子褚英、代善均曾被立为太子,阿巴亥之子也成为太祖赏给全旗之贝勒,多尔衮还说过汗位是皇太极夺去的话,也就是说,努尔哈赤生前从未立过皇太极为太子;
其四、大妃阿巴亥生殉,其当时的地位优越于孟古。努尔哈赤驾崩时,阿巴亥是现任大妃,加之其生殉,与太祖同柩而葬在沈阳城之西北角长达三年,其地位绝对高于已故的孟古。因此,若不是皇太极荣登汗位,孟古再受宠爱,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享受如此风光,这完全是母以子贵结果。
若不是皇太极荣登汗位,孟古再受宠爱,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享受如此风光,这完全是母以子贵结果。天聪三年(1629年),孟古与努尔哈赤合葬在福陵。崇德元年,皇太极为其上谥号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以后经加谥、改谥,孟古的最后谥号为“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身后谥号,代代加谥天聪三年(1629年),孟古与努尔哈赤合葬在福陵。崇德元年,皇太极为其上谥号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以后经加谥、改谥,孟古的最后谥号为“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与之相比,生了三个儿子的大妃阿巴亥,其命运则要坎坷得多。
人物小传孟古(1575-1603)系出名门,是海西女真势力强大的叶赫部贝勒杨吉?的女儿。万历十年(1582年),还未建功业的努尔哈赤来到叶赫部,杨吉?慧眼识人,将只有八岁的孟古许配给了努尔哈赤,说等到孟古长到出嫁的年时,一定把她送往建州与其完婚。而此时的努尔哈赤是非常愿意与叶赫联姻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就迫切地要求立刻娶他的大女儿,杨吉?告诉努尔哈赤,他并不是为了推托与他联姻而不把长女嫁给他,实在是自己品貌出众的小女儿孟古才配得上他,是努尔哈赤未来的佳偶,希望他耐心地等待。听了岳父这番肺腑之言,努尔哈赤欣然从命。
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十四岁的孟古在兄长叶赫贝勒纳林布禄的护送下来到费阿拉城,努尔哈赤率众出城相迎,杀牛宰羊,大宴成婚。新娘孟古终于显露出了她的与众不同:论相貌,她面如满月,端庄妩媚,风姿独具;论修养,她气度宽宏,不喜奉承,不惧恶言,举止庄重大方,口无恶言,耳无妄听,始终如一,毫无过失。万历二十年(1603年),已位居努尔哈赤大妃之位的孟古病危,弥留之际想见一见母亲,太祖虽派人去请,但建州与叶赫已势同水火,故孟古只能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对丈夫与胞兄之间争斗不休的无奈,撒手人寰,年仅二十九岁。孟古的英年早逝,对努尔哈赤的打击很大,为表达自己的哀思,他命服侍过孟古的四个婢女生殉,用牛羊一百只祭祀,并将孟古葬在自己居住的院中达三年,后葬十尼亚满山岗。天命九年(1624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东京城,孟古的遗骨也随之迁到东京陵。但孟古能与太祖努尔哈赤同葬福陵地宫,神位供于太庙而备受尊崇,则要归功于他的儿子皇太极。
历史记载《清史稿》后妃传有如下记载:
清朝后妃太祖孝慈高皇后,纳喇氏,叶赫部长杨吉?女。太祖初起兵,如叶赫,杨吉?以后许焉。杨吉?为明总兵李成梁所杀,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又为成梁击破。岁戊子秋九月,以后来归,上率诸贝勒、大臣迎之,大宴成礼。是岁,后年十四。岁壬辰冬十月,太宗生。岁癸卯秋,后病作,思见母,上遣使迎焉,纳林布禄不许。九月庚辰,后崩,年二十九。
后庄敬聪慧,词气婉顺,得誉不喜,闻恶言,愉悦不改其常。不好谄谀,不信谗佞,耳无妄听,口无妄言。不预外事,殚诚毕虑以事上。及崩,上深悼之,丧敛祭享有加礼,不饮酒茹荤者逾月。越三载,葬赫图阿拉尼雅满山冈。天命九年,迁葬东京杨鲁山。天聪三年,再迁葬沈阳石嘴头山,是为福陵。崇德元年,上谥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顺治元年,?太庙。康熙元年,改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子一,太宗。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