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之最艰苦的是哪一年?(1 / 1)

加入书签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和大家说声对不起,这几日家中忙,孩子考试放假啥的,还有就是俺一直想把手头的资料弄成免费供大家看的,却搞不会怎么弄?等俺磋磨好了再把这些俺和朋友们好不容易整理的资料免费发放下。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是哪一年?是1942年和1943年。

因为全国『性』的抗战打到1942年、1943年这两年,任何有头脑的人都可以看出,中日两国之间正在全力拼“消耗”,尤其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只能苦苦的“熬着”。因为鬼子的大扫『荡』和对平汉路以西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严密封锁,没有任何外援支撑的晋察冀八路军饥寒交迫,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每天半饥半饱不说,粮食都搞不到,就更不用说部队的军装了。因为搞不到布匹,许多干部战士都穿上了老百姓一样的杂『色』衣裳。毫无疑问,这与一分区、也包括晋察冀军区所在的地区是当时河北最贫穷的地区是分不开的。

时至今日,七十多年过去,当年晋察冀军区所在的河北省阜平县仍然是河北、也是全中国极度贫困的地区之一。

迄今为止,人们都知道,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主要驻地,是在河北易县的南管头一带。虽然对易县来讲,易县西南的南管头一带是易县境内最贫穷的地方,易县的县城、即易州镇、易涞公路一线、易县与冀中定兴接壤的东南部地区,才是易县境内最富裕的地区。但比起易县西边的涞源、北边的涞水、南边的满城来讲,易县还是相对于比较富裕的地区。因为这个地区人口较多,可以提供较多的兵员;物产也算丰富,可以提供军队所需的粮食和物资。事实上,因为一分区指挥机关的存在,易县确实为晋察冀八路军提供了最多的兵员。

抗战八年,杨成武在易县居住的时间最多,杨成武的夫人赵志珍也是易县人。易县安格庄乡西古县村人。杨成武最初的几个孩子都出生在易县,其中的三个孩子不幸夭折。杨成武应该对易县有更深的感情。

事实证明,也不尽然。

1987年9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杨成武回忆录》已经发行了两年时间。此时,还沉浸在抗日战争回忆中的74岁的杨成武突发奇想,要到一分区过去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你以为他要到易县来?不是,他去的地方是涞源县。特别是黄土岭战场故址。抗战期间,一分区部队四次攻打涞源县城,一分区部队几乎所有闻名的大仗,雁宿崖、黄土岭、三甲村、东团堡。都是在涞源县境内打的。1937年底。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一师成立。以红军团老底子组成的一分区三团,吸收的第一支成建制的队伍就是曾雍雅为大队长、肖应棠为大队政委的涞源县大队。抗战年间,贫瘠的涞源县只有十七万人口,却为一分区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兵员和财力。

盖棺论定时被称为“卓越军事家”的杨成武。他从军的起点是在红军时期,但成就他成为独当一面的优秀军事指挥家的起点,却是从这个不起眼的河北省涞源县开始的。[]杨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队1

一分区抗日根据地创立之初,河北、山西交界一带的基本经济状况还是比较好的。1937年底,杨成武率领的115师独立团,在胜利完成平型关战役的腰站阻击任务之后,11月,扩编为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一师,由原来的1700多人增加到7000余人。此时已进入冬季。为了解决部队的冬装问题。杨司令责令一师供给处(主任董永清,后来的一分区供给部部长),在新收复的山西灵丘、广灵、浑源、阳原和河北的涞源、易县等县城和集镇收购棉花、布匹,由供给处组织当地裁缝店铺突击制做两个月,才基本解决了部队的过冬棉衣问题。在那一次解决冬装的任务中。新参加八路军的李青川由于熟悉山西、河北一带的具体情况,在采购、加工等环节上出了大力,所以被任命为独立师二团军需主任。

一个八路军战士的基本装备,包括军帽、绑腿、挂包、棉手套、马搭子、图囊、腰带和棉被。

到了1942、1943那两年,由于根据地老百姓的财力枯竭、物资枯竭,市面萧条到已经再采购不到布匹,也买不到粮食了。而一直都有完善后勤供应的日本军队的情况要比晋察冀八路军好得多。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但是在中国大陆的日本鬼子兵并没有完全放下武器。9月底,晋察冀八路军、主要是郭天民领导的冀察八路军趁着苏联红军对日本军队的猛烈进攻,驻守张家口的日本军队无心再战之机,一举攻克察哈尔重镇张家口。当连自己部队的军装也无法统一配备的八路军一进入张家口,发现日军仓库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军用物资,从武器弹『药』,到各种粮食、食品,包括大衣、棉被在内的各种服装,都应有尽有,八路军看的目瞪口呆:小鬼子真的是做了长期战争的准备,再打个几年也不成问题。

反过来说,在1942、1943两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人力和财力的枯竭,都被榨干到了极点。仅拿狼牙山地区的一分区来说,因为人力的匮乏,青壮年的男人都参军了,家里的民兵大都是老弱病残和未成年的半大孩子。一到春耕时间,在田地里走动播种的,几乎都是『妇』女。也因为投入少,田地里的产出也少,本来就贫脊的平汉铁路以西的山区,现在的产出更加贫乏,无力供养在山区驻扎的那些八路军们。八路军的主要粮食来源,都靠从富裕的冀中平原去背粮供应。由于武器弹『药』的匮乏,特别由于兵源的供给到了极限,晋察冀八路军再也无法像1939、1940那两年进行主动的大规模战斗,所以到了1942、1943两年,基本上跟鬼子之间没有多少主动『性』的规模『性』战斗。这就是说。如果不是鬼子进山扫『荡』,可以说八路军跟鬼子之间没有大部队的武力接触。因为战场上有了较多的和平机会,这使得晋察冀、也包括一分区八路军可以趁机在自己的根据地内开展自力更生的大生产运动。

1942、1943两年晋察冀一分区八路军的状况,可以从一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杨成武的历史著作中看得出来。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杨成武军事文选》中,1942年、1943年这两年的军事文选中,都各只有一篇。即:《1942年反“蚕食”斗争总结(1942年12月15日)》和《1943年秋季“扫『荡』”中日军战役战术特点及我之收获(1943年12月20日)》,留存了下来。

相比较于杨成武在1942年以前的著作。

1937年有两篇:《腰站战斗(1937年9月26日)》和《冯家沟战斗(1937年10月)》。

1938年有三篇:《浑源战斗(1938年2月19日)》、《抗战一年来战斗与工作总结(1938年6月24日)》和《东、西庄战斗(1938年10月)》。

1939年战事频繁,战果最大,所以那一年有五篇:《三四月份整理训练工作总结(1939年4月30日)》、《大龙华战斗详报(1939年5月28日)》、《塘湖与白堡之线战斗概报(1939年6月3日)》、《易满徐地区20天战斗简报(1939年8月1日)》和《雁宿崖、黄土岭战斗详报(1939年12月14日)》。

1940年有五篇,与39年相同:《1939年冬季反“扫『荡』”战役的经验(1940年1月)》、《关于战术上的机动问题(1940年4月)》、《第一期政治整军的几点经验(1940年6月2日)》、《第1军分区关于“百团大战”第一、第二阶段作战总结(1940年10月29日)》和《1940年冬季反“扫『荡』”作战详报(1940年12月14日)》。

1941年。日本鬼子更换了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上任。接替前一任司令多田骏。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特别是狼牙山地区的一分区陷入到极其被动的反扫『荡』斗争中。这一年杨成武的著作只有两篇:《关于广泛开展游击战与加强基于游击队建设的几点意见(1941年1月16日)》和《浮图峪的伏击(1941年5月1日)》。人们比较感兴趣的1941年秋季大扫『荡』,其中包括狼牙山五壮士和梯子沟突围,杨成武没有专门的案例分析和报告。但杨成武在四十年后的回忆录中。这一部分是作为一分区抗日战争中的重点内容来写作的。

然后是艰苦卓绝的1942年和1943年。杨成武每年各有一篇,都是写作于当年的年底,看来是对晋察冀军区的年终报告。

最值得注意的是,充满苦难和艰辛的1942年、1943年过去之后,1944年一整年,杨成武的著作只字全无,一个字也没有留下。直到1944年秋天杨成武去了冀中,眼看着日本侵略者的穷途末路,这才又焕发了创作的高『潮』。仅1945年一年。杨成武留下的有关冀中地道战及作战经验、大反攻的文章有八篇,创抗战八年之最。[]杨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队1

归纳起来,《杨成武军事文选》中,从1937年到1943年,杨成武以狼牙山一分区抗日根据地为历史背景。共创作了十九篇军事著作。这些军事著作,还有这一段不可忽视、更不能缺少的狼牙山区的抗战经历,奠定了杨成武从一个独立团团长,成长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军事将领的历史生涯。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