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左冲右突 第四节 秀武器死得快(1 / 1)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第四节秀武器死得快
咱们写这种和鬼子的战斗时,往往都是如何如何的八路军英勇,小鬼子如何的凶悍等等,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怎么去触及到比较专业化的层面的,比如双方交战中使用什么战术呢?小鬼子的就不说了,这里得交待下杨棒子的这个心肝宝贝特训营用的都是些战术。
杨棒子是把自己这个得之不易的“六个战术原则”的全盘都教给了樊大胆的,这里有他自己的心得,也有从老帅们那学来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六点: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猛战术。
先来编排一下,看看每一种战术适用的作战对象和层次。俺以为“一点两面”战法显然是给师、团一级的领导准备的,是对于团以上部队在战术展开时的兵力部署,讲究一个攻击或者防御的重点,两翼和迂回包抄战术的配合运用。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和“四快一慢”这两道菜可以上送师、团首长下送营级主官,比如兵力对等的情况下,如何寻找到对方的弱点,再有兵力处于劣势下,如何使对手迷惑等等;“四组一队”明显就是给连、排干部用的了;而“三三制”班也用得,组也可用;“三猛”精神虽说是对作战团队的整体要求,但是最后绝对落实到单兵头上。兵的动作嘛,比如上级叫冲锋了你撒腿跑就是,其它“两猛”的要求也一样。
杨棒子的这“六个战术原则”的内容是描述得很具体的。举例来说,象“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这两招吧,其打法的类型已给以穷举,其快、慢的情况已在和鬼子的交手中多次运用了,剩下的工作就是指挥员如何判断辨认,之后“对号入座”采用的问题了,因此它的操作性是非常切实而有针对性的。
打个比方,这“战术原则”的实用就好比车工、铣工的操作规程表。你只要瞅瞅要加工的物件对象,查查表中装夹方式、进刀量什么的就可开机了。前面这个编排只是个大致的区间定位,分析起来每种战术的适用范围都可以对其上、下的至少一级延伸,就象数学中的“连续点”。它的左右就是它的可连续的“邻域”。所以这“六个战术原则”完全覆盖了一个部队单位至少从师到单兵的整套作战战术。
你说杨棒子他对整个作战体系想得周全不周全,用心何其良苦!何况这些原则的内涵都是他从排长干起,直到团、军分区司令位置十几年所积累起来的常胜经验,你能不相信它的真理性?要少走弯路,照着做就是了,学用得好的话,不定还演绎出自己的推理和新发现。
这原则嘛就如欧几里德几何的公理那样,体系正了,下面层次发掘出的定理(相对真理)可以多多。所以用杨棒子的方法,理论上可以使一个有点悟性的农民士兵从最底层学“开火”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通关”升级,层层进阶,最终进步到成为具有高战术素质培养的将校(只要他不夭折)。你说这个前景诱不诱人?而可以用于训练出这种成果的“杨棒子教程”宝不宝贵?
至于团以上的战术抑或还有战略,杨棒子就没用多大心思操练了,那都是老帅们的功课,他的位置还轮不上他有发言权。杨棒子的“课程设计”到师为止,这因他从42年开始,一开仗就能指挥到和一个师兵力差不多的主力部队加地方武装。
受他的影响最大的樊大胆也算是他的高徒了,再和清水大佐的这个联队过招时。从目前看,把这六个原则运用的还不错,该快时快,该慢时绝对的能拖得住,再仔细的想想,杨棒子为啥会弄出这么六个原则呢。其实就一个原因,和鬼子是比不起火力配置的!
特训营的火力配备算是整个晋察冀军区里同等级作战单位里最好的了,兵员呢八百多人也相当于鬼子的一个大队了,可真要和鬼子的一个大队比武器比火力支援,那还是叫花子一个!所以不在战术上动脑筋。硬碰硬那可绝对是死得快的!
由于我党军队和小鬼子作战,许多情况下所面对的都是小鬼子的中队、大队和独立混成旅团,比如上次来的黑田联队,其实按人数来说,都够一个独立混成旅团了,而这次的清水大佐的特战联队,按人数也是一个旅团的最低人员编成。
在小鬼子的部队中,最低也是最小的战术单位叫分队,相当于中国军队的班;日本鬼子的小队,是战术分队,相当于中国军队里的排。
鬼子军队里的中队,是日本鬼子陆军基本战术分队,相当于中国军队里的连;小鬼子的中队多指的是步兵中队。小鬼子的步兵中队比中国的连要大,一般情况下相当于中国一个半步兵连。通常有两种编制,且比较稳定。
一、甲种中队:满员205人,武器装备:步枪105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12具。可加强1个重装小队,重机枪2挺,20毫米反坦克枪2挺,及辎重小队(步枪30)。
二、乙种中队,满员181人,武器装备:步枪139支,轻机9挺,掷弹筒9具。单独执行战斗任务的中队要加强:1至2门重迫击炮或九二式步炮。
而和这个中队对峙的特训营的一个连,人数还基本一样,两百多人,步枪数目差不多,但轻机枪只有四挺,重机枪连一级是没有的,炮就更别说了,最重要的是,弹药基数还不到鬼子的一半。
清水大佐的特战联队里的中队都是按照执行特别任务编成的,每个中队都有两门步兵炮和两门迫击炮,但是中队一级的火力支援都比樊大胆的特训营要强多了!再看鬼子的大队编成。
日寇的大队为日军的高级战术分队,相当于我军的营一级编制,但明显大于中国陆军的营,一般情况下都能抵的上中国的加强营业,有的甚至相当于一个团。
小鬼子的一个常设师团里的步兵大队,辖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8挺重机枪)、1个大队炮小队(2门步兵炮);
独立混成旅团一线部队的步兵大队辖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拥有4至8挺重机枪;
守备部队的步兵大队辖3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拥有4挺重机枪;
三单位制师团步兵大队辖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拥有8挺重机枪。
一个小鬼子的步兵大队,人数大约在800至1500之间。
正常情况下的一个小鬼子的大队包括:
30人的一个大队部;4个或3个步兵中队;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有时会减少一个小队)。一个55人的炮小队;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如果大队以上有联队,那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极少的部队配备(或作战需要)1个122人的炮兵中队;有的也配备4个24人的装备有2挺反坦克枪的小队,这种情况下。弹药小队要扩充为39人。
有资料显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各常设师团奉命派遣辖下的各旅团前往中国东北参战。正常编制下的步兵旅团是由2个步兵联队所构成的。可是由于中国的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往往以运动、游击的形式出现,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军。为了适应当时作战的需要,小鬼子很快组建了这种人数相对合应,多兵种协同的新型作战单位。“独立”指不属于师团;“混成”指多兵种合成,不偏重于单一兵种。也出现过在战役发生时从各师团抽调部队组成一个临时性独立混成旅团,战役结束后各自归建的情况,类似于小鬼子的支队。
通过以上记述,我们可以明白一点:所谓小鬼子的独立混成旅团就是:不隶属于某个师团。多兵种合成,执行独立的战斗、战役任务的旅团级建制的部队,一个独立混成旅团就是一个多兵种的独立作战单位,说白了就是把小鬼子的大型师团缩小了,用中国话说就应叫做:多兵种合成独立旅。
最初的独立混成旅团由旅团本部、5个独立步兵大队、旅团炮兵队(野炮或山炮2一3个中队)、旅团工兵队、旅团通信队等单位构成。总兵力约5000人。但无论在火力、机动力还上都不甚理想,纯粹是以静态守备任务为主,小鬼子也很快加以改进。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为了适应扩大侵华战争的需要,特别是我党部队在沦陷区展开了比东北更为广泛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后。为了捕捉和打击这样机动灵活的抗日武装,同时,也因为中国战略纵深大。多山地、水网,日寇的重兵师团有时无法发挥其作用,小鬼子则大量组建独立混成旅团应用于各个战场。
在抗日战争中,小鬼子共计组建了独立混成旅团100多个。有大、小两种编制:
小编制独立混成旅团辖5个步兵大队与1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3个步兵中队与1个机枪中队(4挺重机枪),炮兵队辖1个山炮中队与2个野炮中队。
大编制的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有4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与1个步兵炮中队。人数可达1100至1500人。旅团炮兵则辖有6门野炮与12门山炮,同时其工兵、辎重部队也予以扩编,并配备军马1800匹、其旅团总兵力能达8000余人,装备为:步骑枪4050支、掷弹筒120具、轻机枪120挺、重机枪30挺、平射炮10门、山炮20门、野炮12门,在火力、机动力上都有大幅提升。是具备相当野战能力的作战单位。所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些独立混成旅团都很快提升为师团。
而清水大佐正是仔细研究了多兵种的协同作战后,把一些不必要的单位剔除掉,反而在携带的火炮和弹药等上做了加强,才组建的他的特战联队,三千五百人的编制,但是火炮数量却是和一个正常大编制的旅团一样多!
区区只有八门迫击炮的特训营怎么和拥有各种口径火炮四十多门的清水联队比呢?要是纯粹的秀武器,和鬼子去硬拼,那可真是要死得快的!
想想黑田联队,要不是杨棒子和老瞎子组建了突击队,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去夜袭炸毁了鬼子的火炮,也就不可能有后面那么顺利的追击战了。
樊大胆一开始还以为靠着两侧高地上的支援火力能够帮助土梁子一线的守备的,可没想到鬼子的压制炮火打的高地上的部队连头都抬不起来,那什么去支援下边的战斗呢。也就是说,樊大胆在西侧高地上目睹了几次鬼子的进攻后,才觉出来自己的这个防御体系有问题!
完全是靠着战士们的浴血奋战才挡住鬼子的地面进攻的,而且樊大胆发现鬼子每次投入进攻的就一个中队的兵力,假如鬼子要是使用两个中队以上的兵力,在这么强大的炮火支援下,土梁子是守不住的,难道日军的指挥官没有看出来这一点吗?
时近中午,对面的鬼子炮击停止了,地面部队也退到土坡北面了,似乎是回去吃午饭了,樊大胆总算是松了口气,他刚才都想要动那个预备队了,一个上午,担任正面阻击的这个连几乎拼光了!
这时从东南方向隐隐约约地传来了轰鸣声,是天空上穿过来的,不好!鬼子的飞机!樊大胆马上下令吹防空号!他自己也躲到一块大岩石下的洼子里,探出头看着天上.
飞机是来了不少架,可没在大滩这上空盘旋,而是径直往北飞去,又过了十来分钟,从北面隐隐地传来了闷声,高高低低的山峦上,一股股地黑烟在天际升了起来!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