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太孙殿下这是疯了吗?(1 / 2)

加入书签

这日阳光明媚,旭日当空。阑

茫茫的草原上,北方是十数万战马,南边是四十万大军。

从战争层面来说,相当于矛与盾了。

高机动的骑兵和刺猬般的步兵,谁也奈何不了谁。

两大营的中间位置,便就是谈判大帐所在。

按照约定,双方各有三百骑可在,维护双方安全。

毕竟,在这大帐里的,是北元和大明几乎是最高权力统治者。

朱英看着面前三十多岁的额勒伯克,心里头想着。阑

若是没有自己的介入,这家伙大概在几年后就被人给弄死了,整个北元也是突兀的覆灭,变成了鞑靼部,文明的痕迹消失。

只是现在来说,额勒伯克更加符合大明的利益。

当然,到底能不能行,也要看额勒伯克个人的态度了。

曾经在大明待了五年的他,对于大明是亲近还是仇恨,这个谁也不知道。

相信通过今日的交流,大致也能够清楚一些。

朱英不知道的是,额勒伯克看着面前的大明太孙,心里头更加的唏嘘。

认真的看了看朱英的模样后,先行开口说道:阑

“我当初生活在大明五年,着实说起来,跟你还有一些缘分。”

“正是因为你的出生,陛下他高兴极了,这才愿意放我回到大漠。”

“说起来你可能有些不相信,我这大半辈子过去了,最怀念的时候,竟然是在大明生活的时候。”

“大明真的繁华啊,想吃什么,想玩什么,应有尽有,一开始有些害怕,后来陛下他对我极好,慢慢的也就没想那么多了。”

“或许你不知道,我跟你父王,曾经也是非常好的朋友,从某方面来说,他更像是我的兄长,在许多方面对我非常照顾。”

“便是老四朱棣,其实我也算是相熟,只是如今各在一国,再也回不到曾经的日子了。”

厉害,真厉害!阑

额勒伯克一席话说完,朱英下意识的反应就是老爷子真的很强。

从额勒伯克的话语中完全可以想象到,当初他在大明生活的时候,老爷子必然是当做皇子一般的对待和宠溺。

甚至是让太子朱标等各皇子与其交好。

这种布局,当真是极为长远。

难怪早期的北元,一直跟大明相安无事,便是历史上后来朱棣亲征蒙古,那也打是北元覆灭后的鞑靼部。

只是可惜这额勒伯克不怎么经用,死太早了。

不然朱棣或许都不用亲征蒙古,也不会说早早病逝于路上了。阑

现在的额勒伯克显然在看到朱英之后,就有一种很是亲近的感觉。

本来朱英跟太子朱标就长得很是相像,这一下子就勾起了尘封在额勒伯克脑海中以往的记忆。

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洪武二年到洪武七年的大明,虽说没有现在这般繁华,但也是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五年的时间里,作为大明国都,权力中心,自然什么东西都算是应有尽有。

反观草原上呢,除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还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没有喧嚣,只有孤寂。阑

或许最初的时候,还会觉得景色优美,但是生活久了,再美的景色也只是化作寻常。

十几岁的年纪,最是贪玩的时候,而草原这边别说跟大明京师相提并论了,哪怕是江南的一个县城,都可以轻易的吊打。

后来即位之后,额勒伯克也不可能说出去,自然越发怀念当初在京师的日子。

当太子朱标薨逝的消息传到草原上的时候,额勒伯克是真的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

太子朱标这人,亲和力极强,儒家友善。

不仅是众多皇子都极为敬服,便是额勒伯克也同样如此。

在老朱特意的关照下,额勒伯克是真的把太子朱标当成了自己的兄长来对待。阑

其实如果按照老朱的安排,太子朱标不死,额勒伯克没被刺杀的情况下,大明跟北元的关系将会没有这般紧张。

至少于两人在位的时间里,北元不会成为大明的威胁。

可惜,最后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按照老朱的想法发生。

朱英心里头琢磨了一番后,顿时就明白了来龙去脉。

当下开口道;“我从京师过来的时候,陛下还特意嘱咐了我...”

额勒伯克迫不及待的开口道;“陛下是有什么话带给我吗。”

朱英很敏感的注意到了额勒伯克的用词,他作为北元皇帝,对老爷子的称呼一直是陛下。阑

一次可能是口误,可多次如此,就显得不简单了。

朱英迅速的回忆了一下关于锦衣卫里,额勒伯克曾经的档案记录。

当下说道:“爷爷说,当初你最喜欢的,便是驴子巷,老林头的驴肉火烧,只是可惜,老林头死得早,那店铺也就没再开下去了。”

额勒伯克在京师那个时候,日常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都有专门的锦衣卫进行一个统计。

在这其中,朱英有注意到驴肉火烧的购买次数最为频繁,由此推断其必然是极为喜欢。

因此便就此为话题打开。

果然,额勒伯克在听完之后,顿时就热泪盈眶。阑

“陛下,陛下他还一直记得。”

“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老林头的驴肉火烧。”

“烙制的火烧外焦里嫩,刚出炉的火烧夹上烹制的小驴肉,这个味道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没想到陛下一直记得的。”

说到这里,额勒伯克转头看向朱英,带着亲切的说道:“你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喜欢吃驴肉火烧吗。”

“当初你的父王第一次见我的时候,就是给我带的驴肉火烧。”

朱英心中感叹。阑

自己虽然没有见过这个便宜父王,可他的事迹,总是在各个地方不断出现。

由此可见当初的太子朱标,是多么的深得人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