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油画产业困境(2 / 2)

加入书签

牧晴介绍完,不无忧虑地总结道:“书记,这就是油画村的现状,旺丁不旺财,每天很多人来这里打卡闲逛,可大多人是不买书画的,买了也是零星的零售,产业化发展不起来,赚的就只有吆喝。再有就是,今年几乎没有拿到海外订单,有些画廊已经撑不下去了,工厂也早早关门大吉,油画产业园空租率很高。

这次产业危机充分说明,油画产业化靠临摹复制是脆弱的、经不起冲击的,而且版权纠纷也挺闹心,国内外每天都有好多宗案件要处理。总的来说,无论阵痛多么痛苦,我觉得还是要走原创产业化,孵化培育一批本土原创画家,形成集群效应,如果周边能建设一座美术学院就完美了,原创的链条就完整了。同时,我们推动原创油画批量生产,早晚有一天会走出文化产业的新气象。”

“你总结得很到位,症结把脉准确,目光也很远大。”秦怀明肯定了牧晴,话锋一转道,“不过,眼下是画廊、画工、画师等这一两万人的群体如何生存的问题。他们都是打工者,经过此次打击,找不到出路,以后就不来了,可我们目前需要这些中国梵高,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画师画工也不容易。所以,无论是复制还是原创,先挺过这个寒冬吧。

我今天要去趟东山市。东山是全国酒店会所用品、装饰品的生产中心、集散中心,装饰画这项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去探探路,看能不能有合作的空间。你呢,有空也多出去走走,想想办法,找找出路,境外没市场了,国内市场还是很广阔的。”

“书记说得极是,也感谢书记指点,还亲自去考察。我们定会按照您的指示,积极走出去,主动创新,大家一起努力吧,度过这转型的艰难期。”

两人聊完工作,牧晴带秦怀明去拜访红棉村本土培养的镇村之宝:著名油画家慕南之。此前,林兴霸就是托付他给自己画了一幅《旭日升》,只不过,秦怀明并不喜欢那幅画的霸气风格,后来转送给了黄振华。

穿过几条巷子后,两人来到了慕南之的画室。

慕南之早已恭候多时。他五十多岁,高大魁梧,精神矍铄,面容黝黑,沧桑遒劲,恭敬而有些拘谨地欢迎两位领导,并热情地将他们引到茶室歇息。

三人聊了会儿天,说起了当前油画行业的不景气,皆唏嘘感叹;说起街道办将要举办自己的国际油画双年展,又精神振奋,这对于红棉油画村的原创画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起码他们的作品可以入馆收藏。而收藏费一般都比较可观。

随后,慕南之带领两人上到二楼,参观他的画室,里面有他的旧作,也有新品。

秦怀明来此,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挑选一幅原创作品,带到东山市。

这间近二百平方米的画室里,琳琅满目挂满他的作品,秦怀明快速浏览,最后目光落在了那幅《雪乡》上面。

林海雪原中,大雪纷飞,冰雪封路,一个中年人背着破旧的军用包裹,提着深蓝帆布袋,衣衫褴褛,鞋子沾满泥雪,他独自行走在白桦树中间,身后是茫茫雪山,脚下是踽踽独行留下的黑色脚印,前面不远处,隐隐看到一个村庄,炊烟袅袅。

那是游子归乡的主题。而慕南之是东北人,长白山是他的家乡。

这幅画看上去色彩单调,黑白斑驳,其实深沉大气,错落有致,归乡之情浓郁辗转,充盈全景,多看几遍,便令人动容。秦怀明看着看着就想家了。

牧晴看出来,秦怀明相中了这幅油画,便让慕南之取了下来,不过尚未装裱画框,尺寸50*70厘米,挂在办公室或者客厅都合适。

慕南之没想到秦怀明相中了这幅不起眼的习作,其实他有很多得意之作,领导要是喜欢,他完全可以拱手相送。

慕南之是街道办一手培养出来的原创画家。街道办给予了他很多的政策支持、住房优惠和展览方面的帮助,也正是在街道办的深入宣传和精准推广下,他的名气蒸蒸日上,而这座二层楼的画室,也是文产中心以极其低廉的价格租给他的,他对龙翔街道心存感恩,所以,但凡街道领导以个人名义要他的画,他都不收钱。

既然领导喜欢,他也不好说什么,介绍道:“秦书记,半个多月前,我回了一趟东北老家,赶上下大雪,回来后我就画了这一幅,其实是个习作,层次、构图比较一般,画风也相对粗粝,不如您点题,我专门再给您画一幅?”

秦怀明不想再麻烦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画家,便摇摇头道:“谢谢慕老师,这幅我觉得挺好的,粗犷大气,原始淳朴,有东北大碴子味。就它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