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张铨读报(1 / 2)

加入书签

张铨正在朗声阅读杨烜的《变法通议》:

“殷鉴不远。中国立国之古等印度,土地之沃迈突厥,而因沿积敝,不能振变,则将步印度、突厥之后尘矣……”

这种文字风格,在当时被称作“白话文”,通常见于明清两代的小说。譬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都是这种白话文。

按照现代的标准看,这种文字“半古半白”,颇有些不伦不类。但在当时,它保留了古文的清雅质朴,又加上了说话似的活泼可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不管是太平天国,还是中华民国,均采用这种文体制作官方文书。

最重要的是,这种文字通俗易懂,方便人民群众阅读理解,有利于军政府开展宣传教育。不像传统古文那样,只有饱读诗书之士才能看得懂。

杨烜强调作文要简洁易懂,朴实无华,贴近人民群众。这篇《变法通议》通俗易懂,同时饱含感情,令张铨激动不已。

念到这,有个正在吃酒的码头工人打断张铨,说道:“先生,印度、突厥也是国家吗?是哪个地方的蛮夷?有广西省大吗?”

旧时南方,苦力劳动量大,收工后往往喝酒解乏。譬如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年轻时便是烧炭工,不事积蓄,一有钱便买酒招待同行,颇能笼络人心。有些人天生就是领导者,说的就是杨秀清这种人。

这位码头工人夜郎自大,连印度、突厥都不知道,不免引起茶客们的嗤笑:

“陈老三,你又在店里吃酒,还不赶紧回家。可别吃醉了,又要回家打老婆。”

“他现在还敢吗?村里有妇女协会,给陈老三的婆娘撑腰。妇女主任可是黑旗军的家眷,陈老三要是敢打老婆,妇女协会非要上门批斗他不可。”

……

陈老三不到三十,虽是码头边的苦力,却身强力壮。此刻,他被众人说得满脸通红,回怼道:

“吃酒犯法吗?我不偷不抢,凭力气赚钱,辛苦一天吃点酒怎么了?莫掌柜,再给我加二两酒,加一碟茴香豆。”

莫掌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关注着茶馆里的一举一动。他并不打酒,只端来半碟茴香豆,劝道:

“老三,你少喝点酒,省点钱买几尺布,给老婆孩子做件新衣裳。得亏是军政府禁止黄赌毒,不然,你今天的工钱又要败光。

“酒也不给你加了。我们不是定下过规矩吗,每天最多喝二两酒。这碟茴香豆,我给你半碟,再用纸包半碟。你回去带给老婆孩子,如何?”

陈老三嘟囔两句,认同了莫掌柜的做法。

刚才这一幕,张铨都看在眼里。虽只是短短一段对话,却让张铨从中领悟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军政府禁止赌博、鸦片、卖淫嫖娼;妇女组成了协会,倡导男女平等;南宁的苦力报酬应该不少,至少有余钱喝酒……

陈老三这种苦力,张铨早已见怪不怪。

五口通商以前,华夏只有广州一地对外通商。南货北上,一般走珠江,再分成三支:

一支经大瘐岭进入江西,走鄱阳湖进入长江,入长江下游;一支经越城岭进入湖南,走湘江进入洞庭湖、长江,入长江中上游;另一支经左右江进入云南、贵州,乃至四川、青藏。

第二条道路,便经过张铨的老家湖南。那时交通不便,货物先水运至桂北、湘南,再转为陆运,到湘江后再转入水运。这种方式虽然效率低下,却养活了沿途数上百万名搬运工人。

五口通商之后,全国货物运输改以上海为中心,广州货物吞吐大为减少。连带着,湖南一带的搬运工人纷纷失业,衣食无着。这正是湖南、广西天地会起义的重要诱因。

张铨进入南宁后,亲眼见到郁江航运繁忙。沿岸码头看不到闲散无活的工人,与凋敝的湘江沿岸绝然不同。

陈老三手上活多,赚的钱也多,也就有了闲钱买酒喝。与之相反,湖南的码头工人没有活干,衣食无着。要想活下来,几乎只能造反。

那么,郁江沿岸为什么这样繁忙呢?一是黑旗军正在与清军交战,需要大量运输粮草弹药。再就是军政府积极发展工商业,成效初显。

人群逐渐安静下来。张铨接着刚才的话题,为陈老三解释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