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招抚太平军(1 / 2)

加入书签

历史上,太平天国天京事变造成的最恶劣的影响并非信仰迷失,而是地方拥军自重,隐然独立,与天朝分庭抗礼。

尤其是太平天国后期,中央亲贵与地方实力派之间矛盾重重,各个派系之间的矛盾已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

例如,1860年,太平军二破清军江南、江北两大营。忠王李秀成取得苏南、浙江膏腴之地。英王陈玉成在苏南没有地盘,专门来到苏州谈判,要求李秀成分割苏南之地。

为此,洪秀全的族弟、军师洪仁玕亲自来到苏南,调解二人矛盾。调整到最后,陈玉成在苏南却只取得丹阳一城。

1861年,驻军苏州的陈坤书与驻守石门的陈炳文为争地盘在嘉兴城下火并。

1862年,归王邓光明与保王童容海在杭州内讧。

1865年,天京已经陷落一年。侍王李世贤兵败,投奔福建镇平的康王汪海洋。汪海洋因李侍贤威望大,害怕他会威胁自己的地位,将李世贤及其心腹暗杀。

1866年,汪海洋在广东嘉应州与湘军作战。李侍贤的余部在背后开冷枪,刺杀汪海洋。

却说杨烜在南京建号称帝后,以天国继任者自居,立即传檄各地太平军,要求各地太平军投降。

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时,只要首都被敌国所占、国君被敌国所灭,基本就算亡国了。旧朝已灭,新朝就能光明正大地传檄各地,要求旧朝各地投降。

杨烜已经决定保持战略定力,按照既定方针,以江苏、浙江为主战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不顾韦俊的求援,坐视湘军攻占武昌。

他几经斟酌,决定派林启荣西进武昌,增援韦俊。林启荣原是杨秀清的亲兵,金田团营时,杨烜将其招致麾下。

(历史上,林启荣是太平军名将,尤其擅长守城。后世史家对林启荣评价很高,认为林启荣守九江,与唐朝名将张巡守睢阳,可以相提并论。)

林启荣的军衔是海军上校,正式职务是海军陆战队二支队长。海军与陆军编制不同,层级更少,结构更加扁平化。

陆战队共编有五个主力作战支队,每个支队两千人。支队以下为联队,联队以下为中队。中队编制员额一百二十人,与陆军连队类同,是陆战队的基本基层单位。

林启荣出身于太平军,又做过杨秀清的亲兵。杨烜派他率兵增援韦俊,可谓煞费苦心。除此之外,林启荣还将展示革命军的实力,招抚沿江太平军。

革命军兵力有限,又要集中精力攻占江苏、浙江。因此,林启荣只能带麾下两千人马开赴武昌。

海军陆战队以战船为载具,行动如风,一兵足当数兵用。革命军战斗力又远远强于敌军,林启荣虽然只有两千人,却装备精良、机动灵活,实力可匹敌数万名太平军。

这并非是夸张。天京事变后,太平军战斗力以直线速度下降。

(历史上,湘军名将曾国荃、鲍超、李续宾等人,都曾以数千湘军,抵挡数万名太平军而不败。曾国荃围天京时,以两万孤军掘深壕包围天京,挡住了李秀成二十多万太平军的轮番进攻。)

除林启荣本部兵马外,唐正才率太平军水营归降革命军,被暂编为海军陆战队运输支队第四联队,也归林启荣节制。唐正才主要负责运输粮草弹药,供给武昌前线。

林启荣出征之前,杨烜特意通令长江上游各处太平军,要求他们派代表到安庆集会,听从林启荣节制。

天京以外的各处太平军,一半以上已向帝国投降。比较关键的有四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