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达成共识(1 / 2)
当杨烜宣布上海当局决定投降时,包令和布尔布隆并未怀疑消息的真实性。因为两国公使的秘书随即进入会场,带来了相同的消息。
对于包令和布尔布隆这样的职业外交官来说,这是一个相当恶劣、相当令人无奈的消息。这意味着革命军不仅具备了可与洋人叫板的实力,还赢得了刁钻狡猾的上海士绅的拥护。
从此之后,上海迎来了新主人。也许,洋人在上海耀武扬威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
包令迫不及待地问杨烜:
“革命军在上海周边大动干戈,影响各国在华商业利益。大英帝国对此非常关注,请陛下坦诚地告诉我,革命军是否将继续扩大战事?是否将继续维持上海的贸易地位?”
综合各方面的情报,包令确认革命军的兵力并不雄厚,已是强弩之末,并不足以扩张战事。但杨烜一向诡计多端,革命军也常有令人意外的举动,包令并不敢掉以轻心。
杨烜倒是一脸坦诚,说道:“革命军刚刚征服了江苏、浙江,再加上福建、台湾,四省人口已有七八千万。接下来一年时间内,我们将在四省剿灭土匪,建强基层政权,推行均田,建设铁路、电报网。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无意于发动新的战事。至于上海,我可以向两位公使保证,帝国将继续维持、提升上海的贸易地位,给予上海更多的贸易特权。
“帝国愿与各国展开坦诚、友好的合作,把上海建设成一颗真正的东方明珠。我本人对商人的态度一如既往,欢迎各国商人在华开展贸易,投资设厂。”
包令与布尔布隆彼此交换了下眼神,似乎欣喜过望。对于各国来说,华夏有着四亿人口,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在各国商人中间,常常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假如每个中国人每年在洋货上消费一两银子,洋人每年就能对华卖出四亿白银的商品。”
为此,英国人费尽心机,不惜付诸战争,逼迫满清政府五口通商。但五口通商后,洋人失望地发现:满清官员对洋人阳为恭顺、阴为敌视。满清治下的百姓普遍穷苦不堪,缺乏消费能力。
即便东南地区相对富庶,也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东南地区的百姓并不需要洋货。就连物美价廉的洋布,也敌不过当地自产的土布。洋人对华输入的最大宗商品,似乎只有鸦片一项了。
与之相反,岭南的对外贸易却得到了极大的增长。得益于持续的资本投入、低廉的人力成本,岭南的工商业在短短几年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包令已经听到了很多言论,希望英国与中华帝国加强合作,为洋商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最近一段时间,随着革命军进军江苏、浙江,这种言论得到了更多洋人的拥护。
包令不得不开始郑重考虑,是否需要调整英国立场,对中华帝国日趋高涨的发展态势作出合适的应对。
作为会谈见证人的奥姆(C.W.Orne)是个英国人。身为工部局董事,他更加关注复兴会对于租界的态度。
英、法、美成立了联合租界,由工部局管理。工部局董事会每年选举一次,1855年的董事会只有三名成员,不设总董。
(工部局董事会一向由英国人独裁,引起法国人不满。历史上,1862年法租界退出联合租界,由法国人自行管理。法国人特立独行,与英美屡有分歧,也敢于独立于英美之外。)
奥姆问杨烜道:“皇帝陛下,帝国在《民报》、《革命军》等报刊、宣传册上公开宣布,承认各国在上海设立的租界。在租界问题上,我能否得到陛下的亲口保证?”
这个问题,也是包令和布尔布隆所关心的。
杨烜淡然一笑,说道:“《民报》是中华帝国的官方报纸。既然《民报》上有白纸黑字,我们自然不会食言,会继续承认租界,尊重洋人在租界上的权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