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湘军点将录(1 / 2)

加入书签

赵烈文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看问题十分透彻,俨然已是曾国藩麾下数一数二的幕僚。

曾国藩已经决定,无论如何都要与胡林翼达成一致,把湘军合兵一处。至于湘军指挥权,他能争取到则最好,争取不到则不妨让给胡林翼。

真正的问题是:湘军下一步该打武昌?还是该打九江?

曾国藩思考良久,有些取舍不下。一阵寒风吹来,曾国藩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他有个贴身的仆人,名叫曾福,自曾国藩做京官时,便一直跟着他。

曾福凑了过来,问道:“大帅,要不要去前面的镇子上找辆马车?”

骑马是个体力活,大冷天骑马更加难受。这几年,曾国藩带兵与太平军、革命军作战,身体更加衰颓,换乘马车会更舒服一些。

曾国藩从沉思中反应过来,说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道路难行,马车就算了吧。何况,兄弟们都骑着马,我又怎么好意思坐车?”

大帅不坐马车,更不会坐轿。曾福熟悉曾国藩的为人,骑马退了下去。他从行李中找到三个小铜炉,在里面加了木炭,引燃后拿给了曾国藩、刘蓉、赵烈文三人。

有小铜炉在手,曾国藩手中的缰绳也放松了。战马一路奔波,趁机偷懒,降低了速度。

曾国藩感到了些许暖意,心情也舒畅不少。他问刘蓉和赵烈文道:“依二位高见,湘军合兵一处后,该着眼武昌,还是九江?”

刘蓉一向谨慎,从不轻易表态,便对赵烈文说道:“惠甫,你先说。”

赵烈文当仁不让,说道:“愚以为,还是要着眼武昌。《读史方舆纪要》中论及湖北,说湖北‘山川险固,自古称雄武焉。中原有事,盖必争之地也’。

“又说‘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由此推论,若把东南战局看作一局棋,武昌则为‘棋眼’,牵动东南全局。如今,天下大半仍归大清,湖广大半仍在贶帅掌握之中。东南大半,却已沦于杨氏之手。

“东南的战局已成危局,必须紧扣棋眼,集中全部兵力攻克武昌。然后,咱们立足两湖,肃清两湖,方有对抗革命军的希望。”

刘蓉赞同赵烈文的意思,说道:“武昌位于九江上游,自古在长期流域用兵,无不要抢占上游,取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之势。若湘军舍武昌而攻九江,无异于舍本逐末。

“其次,湖南是湘军的大后方,与湖北、江西同时接壤,却与湖北的联系更为紧密。湘军以湖北为主战场,后勤供应更加方便。

“再次,涤帅与贶帅是湘军的两雄,都公忠体国、顾全大局。两军合兵一处,若以湖北为战场,则是涤帅牵就贶帅。

“论资历,论威望,贶帅都不如涤帅。涤帅既已向贶帅让步,贶帅自当投桃报李,把湘军指挥权让给涤帅。”

曾国藩眼前一亮,颇为心动。他长期担任湘军统帅,却一向苦于事权不一,处处掣肘,一度产生过撂挑子的想法。

如果湘军合兵一处,由曾国藩统一指挥两部湘军,不仅对战局有利,亦对曾国藩的威信有利。

姜还是老的辣。这一层想法,赵烈文却不曾想到。他不由得暗自佩服刘蓉,说道:

“霞仙兄说得极是。贶帅虽有才具,却身体衰弱,难胜烦剧。若请他坐镇后方,为前方调度兵马粮草,倒也合适。

“涤帅可以坐镇前方,无后顾之忧,统一指挥前线各路兵马,集中精力对付革命军。这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请涤帅勿要固辞。”

曾国藩已经心动,却说道:“到了湖北,再与润芝面谈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