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湘军精诚一致(1 / 2)
湘军合兵一处是件大事,虽已取得了曾国藩、胡林翼等参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却有许多细节需要处理。
此事非常紧要,理应先斩后奏,不能也不必向咸丰请示。但无论如何,必须在事后给朝廷一个交代。奏折如何措辞,由谁领衔,哪些人列衔,里面大有讲究。
曾国藩笔上功夫了得,也擅长写奏折,在晚清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名的奏折。这件事,他不便假手他人,对众人说道:
“奏折的事,我亲自来写。这件事反正是先斩后奏,倒也不急。理由嘛,就说武昌前线吃紧,湘军不得不为之。只是,奏折该由贶生领衔……”
曾国藩性子慢,说话也是慢条斯理的。他刚讲到这儿,就被胡林翼打断了。
胡林翼说:“涤生,你是湘军领袖,又亲自捉刀,应当由你领衔。况且,涤生有克复九江之责。若由你领衔,奏报湘军移师武昌,更能显得我湘军以大局为重,无门户之见。”
曾国藩苦笑一下,说道:“领袖二字不敢当。贶生节制湖北军务,湘军移师湖北,你份内的事,该由你领衔。”
古代以礼治国,等级制度无处不在。奏折上由谁领衔,看似事小,实则关系极大。特别是这种重大的事情,有许多人列衔,由谁领衔更显得非常重要。
中枢收到奏折后,仅看领衔是谁,就知道是谁在打头,谁的威望更高。
正常情况下,自然是谁的官职高,谁领衔。但很多时候,除了官职外,作者还要考虑与皇室、中枢的亲疏,里面大有讲究。
前年,湘军攻克武昌,这件喜事本该由曾国藩领衔,第一时间奏报朝廷。但当时的湖广总督,出身汉军八旗的杨霈,料定湘军必能破城,破未破,便抢先向朝廷报捷。
因为此事,曾国藩与杨霈结怨。后来,太平军反攻武昌时,湘军对救援武昌并不积极。太平军三克武昌,杨霈也因失地而被革职,身败名裂。
(再譬如,历史上,湘军克复天京,当然要向朝廷报喜。这个天字第一号的喜讯,曾国藩却选择让湖广总督官文领衔。
(因为官文是满人亲贵,也是朝廷派在两湖监视湘军的大员。曾国藩让官文领衔,官文坦然受之。朝廷对曾国藩的用意心知肚明,却故意装傻,大赏官文,竟封他为一等伯爵,号“果威”,世袭罔替。)
眼看曾国藩与胡林翼争执不休,刘蓉便提议道:“不如,让官文领衔?”
官文担任湖广总督前,是八旗荆州将军。由将军直升总督,算是一种超擢。但军兴以来,汉人势力飙涨,咸丰以官文识大体,有意扶植他对抗湘军集团。
久不言语的阎敬铭,立即眨起两个高低不同的黄豆眼,说道:“官文职位在涤帅、贶帅之下,怎么也轮不到他领衔。”
刘蓉看了下阎敬铭,向他点了点头,以示赞成。阎敬铭名声甚响,刘蓉早有耳闻。他擅长理财,目前正担任湖北布政使,整顿官场,整理财政,为湘军筹措了大量军饷。
胡林翼很倚重阎敬铭,即便是江西的湘军,也常受阎敬铭接济。
阎敬铭与官文有过节。官文有个马弁,其实是他的娈童。满清禁止官员嫖妓,很多官员便豢养娈童,高雅点的就养戏子。
官文这个马弁,长大后受官文保举,竟成了从二品的副将,在总督衙门内随侍。当然,晚清时军功保得太滥,副将也不值钱。这个马弁自恃有官文撑腰,强暴民女不成,一怒之下杀了民女。
民女父母报官,哪有官府敢管这档子事?阎敬铭正署理布政使,听说这事后,找到总督衙门要人。官文托辞生病,拒不接见阎敬铭。
阎敬铭让属下送来铺盖卷,就在总督衙门门口过道睡觉,白天则带着藩台班子,在总督衙门门口办公。如此闹了三天,巡抚过来劝解,阎敬铭不从。
官文无奈,求得阎敬铭不杀马弁后,只得交出那员马弁。阎敬铭不便食言,却立即翻脸,就在总督衙门门口,剥掉马弁的衣裤,当场杖责四十,然后把他削职押回原籍。
此事大快人心,却使官文与阎敬铭结怨。官文使了个调虎离山的诡计,密折保荐阎敬铭,想把这个瘟神打发到外省。
↑返回顶部↑